挖角特斯拉员工,砸了1300亿,苹果公司却连一辆车都造不出来?

如果乔布斯还在世,我们现在是否可以买到一辆“iCar”?

这个问题注定不会有答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苹果公司正在全面布局汽车业务。

近日,摩根斯坦利分析师的一则发言,再次将苹果公司造车的话题推至风口浪尖。

挖角特斯拉员工,砸了1300亿,苹果公司却连一辆车都造不出来?

这位分析师称,苹果公司今年将在研发层面投入近190 亿美元,相比于2018 年的研发费用增加约50 亿美元。

不出意外的话,这些新增的研发费用将大部分投入到汽车项目中。

截止目前为止,苹果公司已挖角特斯拉员工超500人,整个汽车项目核心团队超过2000人,还公布近70项汽车相关专利。那么,来势汹汹的苹果公司,其造车计划真能如愿吗?

挖角特斯拉员工,砸了1300亿,苹果公司却连一辆车都造不出来?

1、苹果公司的“造车实力”

虽然造车失败的例子有很多,但我们还是应该具体案例具体分析。

从苹果公司身上,或许我们可以先着眼于其搞了6年的自动驾驶技术,看看到底如何。

去年,在号称自动驾驶圣地——加州披露的年度报告中,公布了世界范围内36家企业的路测数据。

百度排名第一且遥遥领先,谷歌Waymo紧随其后。

排名前十的企业中,除了百度之外,还有3家都来自中国,分别是AutoX、小马智行、滴滴。

而号称在自动驾驶行业投入颇多的苹果公司,大家猜猜排名多少?第十三名。

挖角特斯拉员工,砸了1300亿,苹果公司却连一辆车都造不出来?

事实上,判断自动驾驶技术水平高低,最主要看的是接管次数。即自动驾驶系统出现了技术问题或安全问题,需要人类驾驶员接管汽车的情况。

技术越好,行驶距离越长,接管干预次数越少。

排名第一的百度,平均每跑18050.0公里才需要人工接管一次,相当于从中国最北(漠河)到中国最南(三亚)跑了3.5次。

备受期待的苹果公司无人车,每次人工接管后平均只能撑117公里,还不够从广州开到深圳。

挖角特斯拉员工,砸了1300亿,苹果公司却连一辆车都造不出来?

相比于榜单上的其他选手,苹果公司的投入可以称得上“事倍功半”。

如果按照当年的规划,时至今日苹果公司应该会推出一款划时代意义的自动驾驶智能汽车。

然而事实却是,命运多舛且烧钱无数的苹果公司“自动驾驶计划”至今无所建树。

曾经有一段时间,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是全自动驾驶汽车的忠实信徒。但在去年的一场活动上,他却说:“我真的要放弃自动驾驶了。”

就在去年,苹果公司甚至把自动驾驶项目中近200多名员工遣散。

这就是苹果公司在汽车领域的“初次尝试”。算不上成功,但也谈不上失败,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挖角特斯拉员工,砸了1300亿,苹果公司却连一辆车都造不出来?

2、钱再多,也难撑

那么,在自动驾驶领域没做出亮眼成绩,苹果公司的造车计划还能如愿吗?可能很难。

毕竟强如新造车行业龙头特斯拉,近年来在量产交付、实现盈利等方面的实际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而中国造车新势力过得更是惨淡。

据启信宝数据显示,威马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分别在2019年3月、8月和11月完成了C轮融资,其中理想汽车更是计划最早于2020年上半年上市。

但融资、上市背后,其实是整个新能源汽车难以掩饰的伤疤:连年巨亏,债台高筑,自身造血能力严重不足。

挖角特斯拉员工,砸了1300亿,苹果公司却连一辆车都造不出来?

即便是苹果公司资金实力雄厚,经得起造车烧钱,仍有不少困难摆在眼前。

例如已经放弃造车的戴森,在2019年10月宣布停止造车时就提到“不赚钱,商业化太难。”

简单的一句话,已经指出了新能源汽车行业最大的痛点。

在造车的几年中,戴森不与其他整车制造商合作代工,自己集研发、生产、运营等于一身,这给后续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

除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之外,还需要具备汽车平台、整车制造经验、零部件供应链、智能互联技术等,技术门槛远远高于家电行业。

挖角特斯拉员工,砸了1300亿,苹果公司却连一辆车都造不出来?

当这些困难一一摆在眼前,苹果公司或许也未必能很好的处理。

此外,苹果公司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成绩并不亮眼,打造出来的产品又能拥有什么优势呢?或许,苹果公司可以先尝试从汽车生态系统的角度发展。但如若想从汽车产品直接切入市场,风险太大也太难。

挖角特斯拉员工,砸了1300亿,苹果公司却连一辆车都造不出来?

3、写在最后

亲自打造“革命性”的产品,似乎是继承乔帮主意志下苹果公司的基因和宿命。

众所周知,不同类型的支柱产业确实存在很高的行业壁垒,互相可以融合与分享,但直接跨界取代是很困难的。

而汽车产品的复杂度以及对安全性的要求,却远远高过高度集成化的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

这也意味着,为了突出优势,苹果公司必须在造车这条“不归路”上长期投入下去。

事实上,技术领先、性能卓越以及超越当前市面上现有品牌的优越智能体验,几乎成为大家对“苹果公司造车”的期待。

同时,随着造车时间表的拖延,还会不断抬高大众对其的心理期望。

如今,苹果公司的造车大业已经陷入到自己制造的无比艰难的创新困境中。

要么在沉默中再次爆发,要么在爆发中走向溃败,这将是苹果公司“闭门造车”不得不承受的性命攸关的结局。

本文来自转载至功夫AUTO,不代表58汽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