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尽管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事故频发,但事实上,其事故率仍然低于燃油车。随着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电池技术的不断突破,新能源汽车的前景依然广阔。然而,企业在处理事故时必须以用户为中心,坦诚面对错误,避免引发公众反感。新能源汽车所谓的“骗局”已经超越了过去的PPT造车,而是消费者面临的各种问题,如虚假宣传、过度营销、刹车事故、自燃危机等。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规范,这些问题将逐渐得到解决。新能源汽车的起火概率总体上低于燃油车,且所有上市车型都必须经过国家标准检验。各大车企也在不断更新技术,提高电池稳定性,利用大数据预测风险,降低事故发生率。企业应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尊重用户,敬畏生命。总之,新能源汽车并非骗局,而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消费者应理性看待新能源汽车,关注其技术进步和市场规范,同时企业也应以用户为中心,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新能源汽车事故频发,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但事实上,新能源汽车事故率低于燃油车,且技术不断突破,前景广阔。企业应以用户为中心,坦诚面对错误,避免引发反感。新能源汽车的所谓“骗局”已超越PPT造车,涉及虚假宣传、过度营销等问题,但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规范,这些问题将得到解决。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总体低于燃油车,且上市车型需经国家标准检验。各大车企更新技术,提高电池稳定性,利用大数据预测风险,降低事故发生率。企业应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尊重用户,敬畏生命,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照旧,还是先说明一下观点:
1、消除或尽可能减少新能源汽车现如今所发生的事故将会是车企比拼的风口,根据我们对于数十位汽车购买用户的访谈,决定新能源汽车的购买与否占决定性的因素便是安全。最早能保障用户安全并能在这里突破的人便能够尽早获得市场的现行权,安全性也已经成为投资人所考虑的问题之一。
2、目前来说新能源汽车的事故不可避免,但根据调查,新能源汽车发生事故率仍然是低于燃油车事故率的,很多事故还是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可避免的阵痛,前景依旧很广阔,随着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电池技术等等的不断突破,新能源汽车将会赢来销量爆发期。
3、企业无论如何处理事故时候要以用户为中心,坦诚面对自己的错误,一昧掩盖或否认只会引来公众的反感,一次负面的事件足以毁掉企业所有正面事件维护起来的形象,企业面对公众必须慎之又慎。
4、新能源汽车所谓“骗局”已经超过了过去的ppt造车,而是消费者所面临的各种坑包括虚假宣传、过度营销、刹车事故、自燃危机、漏水危险等等。
【正文】3k字,预计花费七分钟时间阅读
又又又有一辆新能源汽车出事了。
微博热搜榜又添一名自燃的汽车品牌,这次是爱驰汽车,遗憾的是,它似乎并不怎么出名,企业通报虽说是及时出来了,但却是过了24小时,官微下面才有了第一条评论,似乎是爱驰蹭了自燃这个人们关心的点的热度罢了。
当然,自燃事故,在新能源汽车中早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而自燃这个词,似乎已经牢牢地和它绑定在了一起。
新能源汽车被视作未来的汽车,在牟利的商业世界中,譬如比亚迪,也将燃油车业务尽数砍去,似乎未来将是新能源汽车的广阔天地。新能源汽车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想象,被认为是未来最可能的车型,但却在过去几年可谓是“出尽了风头”,因事故的频发而一度被人们所声讨。
根据我们对于数十位汽车购买者的访谈,他们均将安全性放在了新能源汽车选购考虑首选的因素,当然这也是因为过去几年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负面新闻显然是太多了。根据车质网相关数据,新能源汽车投诉量在2021年甚至高达8329.
但真实的新能源车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它究竟有多少坑我们需要避开?新能源汽车在今天还能称之为骗局吗?
不可否认的是,新能源汽车能够被称之为所谓“骗局”这个词,已经和过去的含义大有不同,在新能源汽车刚开始兴起的时候,国家采用补贴的形式予以扶植,大大小小的汽车企业开始出现,虽然行业兴盛起来,但却显得过于鱼龙混杂了,以至于出现了如贾跃亭ppt造车等奇葩案例,并忽视了汽车的平台建设,以燃油车的思路来造与之不相关的产品,消费者吃了亏,于是新能源汽车骗局的声音开始出现。
但过去这么多年,随着特斯拉入场,沙丁鱼效应显现,技术、电池等不断的更新换代,新势力崛起,带动传统车企进行颠覆式改革,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格局开始确定。
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跨界造车企业、外资造车企业四家鼎立,以至于很难再有新玩家入场,这一坛浊水也变得清澈起来,但汽车的格局确定难掩技术本身的瑕疵,于是所谓的骗局逐渐成为了现如今各种各样的坑,不断挑动着消费者的神经。
如果说要问人们最担心的新能源车的问题的话,恐怕就是自燃了,根据36氪相关报道,3月28日,在深圳市龙华区某小区,一辆2019款小鹏G3发生自燃。
那天却赶巧也是小鹏汽车2021年年报发布的日子,自燃的车,与年报的成绩(小鹏将蔚小理变成小理蔚)形成了鲜明对比,但产生自燃危险的车又岂止是小鹏呢,消防救援局相关负责人曾表示,2021年全国范围内共发生约3000起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如果查阅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列表,恐怕没有哪家车企能够逃脱。
但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显然是有根据的,新能源汽车三大件包括电池、电机和电控,其中电池占据了大约四成的比例,而大多车型配置的都是三元锂电池,安全性相比磷酸铁锂电池会显得差一些。另外尽管有数据表明电池驱动的汽车起火率低于燃油车,但当火灾爆发时,锂离子电池会为火焰增压,使得汽车的燃烧时间更长、温度更高。
但电动汽车起火的原因却非常复杂,电池本身、电池环境、车主用车习惯以及车本身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无法做到100%客观。根据未来汽车daily,而在已查明着火原因的车辆中,58%的车辆起火源于电池问题,19%的车辆起火源于碰撞问题,还有部分车辆的起火原因源于浸水、零部件故障、使用问题等原因。更多新闻的公布使得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起火确是一个琢磨不透的潘多拉魔盒,自燃成为新能源汽车难以避免的坑。
那么刹车呢?特斯拉随着其科技环保感以及马斯克的独特IP营销进入中国市场,但营销方面的利好难以掩盖自身的问题,2021年Model3“刹车失灵”一度使得特斯拉成为了人们的众矢之的,甚至在上海车展车主车顶维权之时粗暴的公关行为也继续给特斯拉抹上了一层灰。刹车失灵问题伴随着特斯拉品牌建立也进入了百度百科,成为了他们永远的痛。
在汽车的“新四化”中智能化是终极目的,而自动驾驶技术被视为汽车智能化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但中国自动驾驶的企业虽多,却技术却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
强者诸如特斯拉,也在今年的2月份受到了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的质疑,因为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统已因为涉及多起车祸,引发安全监管机构的审查,尽管进行了辩护,但仍然难以逃脱事实的裁决,参议员在信中表示,“特斯拉在没有充分考量风险和影响的情况下多次发布软件,给道路上的所有参与者都造成严重危险”。甚至是发生在去年的年仅31岁的餐饮企业掌门人乘坐蔚来ES8汽车并启用自动智能驾驶功能后发生的追尾事故,都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我们在车质网上统计了从2021年4约到2022年4月一年间所有车型,其中前十中投诉内容最多的就是销售欺诈以及虚假宣传,宣传上存在的问题也成为车企的大雷区。
虚假宣传涉及的最著名的包括广汽埃安在2021年发生的“续航1000公里”争议事件,将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和硅负极电池并立,打出所谓快速充电且续航1000公里的招牌,利用人们对于续航的焦虑炒作,无异于车企的画大饼行为了。
连新华社都开始发文,将这种行为称之为车企的“浮夸风”。技术上的缺陷难以避免,我们只能不断提升并改进,但过度宣传却是人之祸。
总之,每家车企的每款车型各有各的问题,谁也不能说自己是十全十美,谁也无法脱离干系。
新能源汽车事故如此多发,似乎在现在购买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了错误的选项,更不用说它并不疲惫的售后服务和宣传了,汽车电动爹的名号是调侃也是无奈。
新闻成为我们选车的参照,但我们也需要现实数据的支撑,而且根据国家研究数据,新能源汽车的起火概率目前来说,仍然是总体低于燃油汽车。且所有上市的新能源汽车也都必须经过国家标准检验,才能正式销售。
而且就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来说,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表示“新能源汽车是新技术,在出现无法启动、失速、电池衰减这样的情况时,产生的影响比较大,导致消费者误认为新能源汽车不安全”。
研究数据也同样显示,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起火概率为0.0026%,而燃油车的火灾事故率约为0.01%-0.02%。诸多数据尽管略有差池,但抛去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在整个市场的占比,总体上仍然不难得出,新能源汽车总体上仍然是安全的整个结论。
同时现如今,不同的汽车品牌也在更新自己的技术,想要通过技术来保障车主的安全,比亚迪刀片电池、广汽弹匣电池、蜂巢的五钴电池,或者是宁德时代即将推出的麒麟电池等,都证明着电池技术正在不断进步,甚至按照规定,在电池研发时都会进行针刺实验,保证针刺之后仍不自燃,不起火、不爆炸,提高电池稳定性。
而且同时车企也在总结汽车行驶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预知行驶过程中的风险,尽可能地提高电量预测模型精度,以避免过度充电,以及降低起火、爆炸的概率。
技术会不断进步,未来将会把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但我们当然依旧难以避免事件的发生,而事故的发生,却是车企的不作为,车企应当让技术得以真正在各个城市落地,同时更加重视人的价值,尊重用户,应该首先将汽车的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敬畏用户,重新审视人的价值。
在这个以市场为主导的行业中,抛弃用户的人,也终将会被用户所抛弃。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009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