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科技集团邱林以「转型即颠覆」为主题分享对社会、经济、产业、企业的绿色数字化转型的思考与实践。在「双碳目标」的压力下,他探讨了新能源汽车颠覆性转型的挑战与可能解决方案。穿过汽车行业的例子,他指出企业和政府实现碳中和的必经之路,探讨了碳排放核算、减排目标制定、市场化采购绿电等步骤。同时,他强调了数字化在碳中和转型中的重要性,指出「瓦特」和「比特」之间的融合加速了转型的进程。最终,邱林呼吁企业与政府共同探索数字化与碳中和的融合之路,为人类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
整理|米乐
编辑|马斯基
策划|杨柳树
版式|一道彩虹
ET前言
趋势和革新将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行动,以便使身处大融合和不确定时代的我们,变得更丰富、更有韧性,这是能镜・一束设置「即」主题演讲的思考发端。
双碳目标、低碳世界,能源结构的颠覆,数字工具的赋能,将在2022年,催生更多通向未来的新材料、新技术、新模式,也将把产业、企业、区域进一步推向跨界融合、互链互通。
新能源世界更开放,也更严苛,它呼唤材料革新、技术颠覆、模式再造,更需要对跨界领域的兼容并蓄,对不同文化的杂食,和对真正生态的理解与执行落地。
「即」就是链接、就是融合,就是拆掉思维之墙,在无边界世界自由行走。
2022年1月8日,由碳中和先锋人物生态构建者「能镜」和BloombergGreen联合主办,以「即」为主题的能镜・一束新年演讲,尝试在新年伊始,邀请6位低碳先锋,站在未来前沿,向理想世界打望和探讨:什么力量才能将资源无缝对接、最大地有效化,什么力量能在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世界,激发智慧的生长与进化。
远景科技集团零碳产品首席科学家邱林,以「转型即颠覆」为主题,分享滚烫的「双碳目标」之下,面对社会、经济、产业、企业的绿色数字化转型,一家新能源科技大厂的思考与实践。
虽然一个磨合已久、业已成型的体系,不容易被轻易跨越,全球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和达成节奏,也各有论断,但「瓦特+比特」的终局已定,大家在以不同方式,不同速度奔跑,而一切有价值的探索,也恰恰是在最动荡、最混沌、最众说纷纭的时刻进行。要深入能源革命腹地赋能,除了技术和模式的创新,更要有放下偏见的远见,和放开心态的生态。
以下是邱林新年演讲的分享,为方便阅读,我们将其整理为4个部分,以飨读者。
PART01
何为颠覆性转型?
「转型即颠覆」,拿到这个命题,我一直在想,它的意图是什么,它所勾勒的图景是什么,又要将我们引向怎样的讨论。后来发现,谜底其实就在题面。
转型已是人尽皆谈的热词,社会、经济、产业、企业,都身处转型进行时,但「双碳之下」,转型不是温和的,改良的,而是剧烈的、革命的,它轰轰烈烈,具有颠覆性。
所以我们今天讨论它,就要站在「颠覆」的视角,来看它要呈现怎样的状态。
拿交通产业链举例。
全球汽车行业都在革命——新能源汽车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替代燃油汽车,预估未来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可能是过去的5倍。
但5倍也好,10倍也罢,即使未来所有燃油汽车都被新能源汽车所替代,是否就可以称之为颠覆性转型?
我认为不够,使用端的产品替代只是单一视角,它需要在包括能源体系和工业体系的全要素下,去整体审视和思考。
现在,生产一台电动汽车及其电池组产生的碳排放,比燃油汽车高40%-70%,电池生产约占其中的30%左右,每生产一台电动汽车的电池,其产生的碳排放约为7-8吨。
这台新能源汽车开上路,在排放因子相对较高的中国电网体系下,去充电,去使用,它在全生命周期产生的碳排放,还是比燃油汽车要高。
目前,中国电网的排放因子大约每度电610克左右,而欧盟,包括瑞典等国家只有40克左右,倘若没有工业体系转型,没有能源体系的改变,新能源汽车的革命就无法做到颠覆性,也背离推动这一产业发展的初心。
PART02
瓦特+比特,两个赛道正在融合
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各行各业颠覆性转型?两个方面,一是碳中和,另一个是数字化。
碳中和需要能源体系全链条的转型方案——用风光储建设「新煤炭」,用电池和氢能赋能「新石油」,用智慧电网代替传统电网,用零碳产业园推动新基建最终,促动全行业向低碳行业转型。而数字化,则是推动碳中和转型的加速器和质变器。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碳中和事业和数字化事业正在合并,「瓦特」和「比特」两个赛道正在融合,也正因如此,它们加速和推动了转型进程,并使其变得更有颠覆性。
而从企业视角看,它们作为零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单元,正在这一背景下,承担着来自政府政策、集团总部、下游客户以及资本市场的零碳实践压力。
对于政府而言,所有排放开关都握在企业手中,企业不减排,国家无法实现双碳目标;
一些大型集团公司,总部加入了比如SBTi、CDP或RE100等国际倡议组织,有统一的减排计划,公司分支机构就要去分解和践行整个集团的双碳目标;
还有一些下游客户,龙头企业会将减排管理范围扩展到价值链上下游所有企业;而资本市场,也越来越把包括ESG指数,作为投资决策和考核企业的标准之一。
所有这些因素,是压力,但也正是被它驱动,使得企业去思考和探索更多的零碳发展解决方案。
PART03
如何走向碳中和
无论企业抑或政府,要实现低碳、零碳,基本都要经过5个步骤。
第一步,摸清家底,进行碳核算,知道自己有多少碳排放。温室气体清单编制、ISO14064,以及GHGProtocol等标准,都可以用来核算政府/企业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
第二步,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制定减排目标;第三步,有了目标,就去落地实施方案,包括市场化采购绿电、购买绿电凭证等;第四步,制定负排方案,通过CCER、植树造林以及CCUS等方法,消除残余碳排放,最终到达第五步——实现碳中和。
如前所述,在整个碳中和过程中,数字化已经融入其中,「瓦特」和「比特」彼此交织,不可分割,那么,在数字化转型中,企业和政府,需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
企业侧。传统方法是选择咨询服务的方式,帮助企业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而与数字化结合后,「一键碳中合」将是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企业所有能耗设备都连接数字化平台,通过平台,核算能耗、碳排放,并通过数据库的碳排放因子、计算模型以及风险分析等,把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碳排放做出综述。
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当地电网情况,比如多少绿电可纳入企业碳排放,是否可以建设分布式光伏等,将所有信息接入数字化平台并进行分析后,为企业提供低碳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通过盘查企业全价值链碳排放数据,跟踪能耗和节能项目,链接碳中和交易和投资市场,打通各项数据申报,所有系统过程都将通过数字化平台完成,形成数字化的能碳管理系统。
政府侧,原理相同,但数字化平台会更加庞大,因为要接入的内容更多。
包括源、网、荷、储、林在内,所有能源供给侧设备,市政基础设施、用能侧的楼宇、工厂以及涉及碳汇的森林资源的能耗,都要接入,通过政府云系统、园区管理系统、企业碳管理系统等多个系统,到达数字化平台,来实现顶层设计、集中控制、实时统计、及时预警、提前规划、系统优化等多个功能。
发电侧的数字化管理则尤为重要。
可再生能源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占比将越来越高,无论风机,还是光伏设备,受自然条件约束性比较强。风、光照、温度等变化,会影响新能源设备的发电效率,数字化的介入,将有效管理由此带来的不稳定性。
比如,一台装有1000多个传感器的风机,其传感器传递的信息,是其在未来1至2个小时之内能够发电的功率。通过数字化平台,监控运行情况,并以此数据分析设备过去和现在实时发电效率,同时根据温度、压力和空气等各因素预测发电状况。
最重要的一点,新能源发电电价不稳定,有可能在赔钱和1块多的价格区间波动,需要通过智能数字化设备来进行交易,实现供需平衡。
而作为新基建的零碳产业园,需要具备四大特征:零碳能源供给体系,推动零碳产业和技术发展及应用,具有智能物联管理内核,以及为区域创造低碳转型动能。这些都离不开数字化手段的管控。
PART04
为人类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
以上,其实也都是远景与其零碳合作伙伴正在做的工作。
世界毫无疑问在朝着零碳的方向发展,它虽然很难,但需要实践者一步一步朝前探索。远景作为全球领先的绿色技术公司,希望能在这个过程中,提供真正有价值的碳中和与数字化解决方案。
远景科技集团下设几个子公司,包括中国第一、全球前三的风电装备公司远景能源;已为60万辆电动车提供动力电池的远景动力;还有开发全球领先智能物联操作系统的远景智能,接入和管理着全世界大约25%的新能源设备;除此之外,还有赋能绿色科技的远景资本,以及世界上第一支以动力电池驱动的F1赛车队。
今天我们这里谈论碳中和和数字化的融合,以及它们在颠覆式转型中的推动力量,事实上,远景智能的EnOS™智能管理平台,正在做这样的探索。
它通过可再生能源、城市基础设施、碳管理等模块,将所有智能物联网设备,接入平台,进行数据化分析,再将结果变成数字,传递给设备,这些数据在云端进行处理,并根据企业需求,变成各种服务。
比如,我们通过远景方舟能碳双控系统帮助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紫竹园打造零碳园区,以充电桩、屋顶光伏、分布式储能等解决方案,不仅实现了碳中和,每年还节约了40万元的电费。
这个系统也帮助山东省运会指挥中心,每年减少了6400吨二氧化碳排放;帮助新加坡吉宝集团总部,每年减少2400吨二氧化碳排放;还通过购买绿证、设立绿电基金、分布式光伏及碳足迹分析优化等管理方式,帮助苹果供应链某头部企业,降低了10%的能耗,其中110000万张绿证的采购,是中国目前最大规模的单笔平价绿证交易。
现在方舟系统也接入了元气森林几个新建工厂,帮助他们每年降低12%的用能成本,减少30000吨二氧化碳排放。
在远景,所有员工都被称作挑战者,所有合作者都被称作伙伴。远景的目标,是打造零碳生态合作伙伴,并与所有伙伴一起,为人类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来实现全社会真正的颠覆性转型。✪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01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