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股份与华为合作推出问界品牌,问界M5销量激增,几乎占据赛力斯总销量,引发外界对赛力斯SF5前景的担忧。然而,小康股份通过与华为的深度合作,不仅尝到了甜头,还计划推出更多合作车型。小康股份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巨大,拥有核心专利,未来如何打造自身竞争力和护城河成为关键。问界M5的市场表现将检验华为“不造车”模式的成效。
小康股份去年和今年一季度交出了“了不起”的成绩单,让公司轮值董事长张正萍有了给小康人写点东西的想法。
伴随着2021年度小康股份财报的发出,张正萍洋洋洒洒的近2000字的“想法”,无不透露着“扬眉吐气”和与华为合作尝到的甜头。
财报显示,小康股份2021年实现营收167亿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16.9%,新能源车业务成为核心增长点。年度研发支出达19.5亿元,占营收超过11.66%。张正萍评价这些数字:“都很了不起”。
今年一季度,小康股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4200辆,同比增长207.43%,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占公司同期汽车总销量的比重达24%。其中,高端车型赛力斯销量达到5044辆。由于与华为合作的问界M5属于赛力斯的车型品牌,因此其销量与SF5一同归属于赛力斯总销量中。
目前问界M5销量没有公布,从乘联会一季度销量数据来看,问界M5几乎占赛力斯总销量的95%,赛力斯SF5的销量在仅百辆左右徘徊。小康股份的高端新能源车销量几乎等同于问界M5的销量,在外界看来,问界M5的到来似乎断了赛力斯SF5的后路。
张正萍表示,“融合发展、协同创新让我们尝到了甜头,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机会和空间,相信与华为的合作将会催生更多像问界M5这样的好产品。”
据汽势Auto-First了解,华为深度参与的新能源品牌问界,目前已经规划了M5和M7两款产品,该品牌华为参与设计、研发、制造,搭载华为鸿蒙智慧座舱、电机和电控系统。同时,该品牌进入华为全国零售渠道。不造车的华为,显然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华为把这种模式称为“智选模式”。
目前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模式有三类:HuaweiInside模式,整合华为与车企的资源,双方共同定义、联合开发,并使用华为的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例如华为与北汽新能源合作的阿尔法SHI版车型;华为智选模式,华为深度参与产品定义和整车设计以及渠道销售,华为在产品造型、内外饰设计及品牌营销方面与车企形成合作,华为与小康股份合作开发的问界M5就是此类合作模式;传统零售供应商模式,即为车企客户提供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化零部件。
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领域,车企如果进行全栈自研,软件层面动辄需要两三千的人员投入,很多车企因此望而却步,事实上小康股份和华为合作后,基于同一平台技术的赛力斯SF5已失去竞争力,这也是为何有实力的大品牌不愿意把汽车的“灵魂”交给合作伙伴的原因。
但小康股份并没有坐以待毙,据张正萍介绍,过去6年,小康股份累计研发费用近100亿元,在中、美两地建立了超过3000人的技术研发团队,并且成功掌握了行业领先的“三电”系统核心技术,拥有近3000项核心专利。
和华为的合作车型,搭载的是华为电机和电控系统,而小康自有的同类技术不得不“靠边站”,加之同类车型的受“排挤”,这样的合作模式能持续多久显然有待观察。
成立36年的小康,很懂得借力合作的重要性,1986年从一根弹簧起家的小康,2003年与东风集团合作,进军整车制造领域,如今与华为携手开启第三次创业。每一阶段,小康都找到了稀缺资源,为其发展提供了动力。张正萍认为,战略机会从来不是盲盒游戏,不下苦功夫,赢不来“隐藏款”。
除了“四大工艺”,其它大部分交给合作者的小康股份,未来将如何打造自己的的竞争力和护城河,将是最重要的课题。
除了小康股份,华为还与北汽和长安开展深度合作,相应车款将陆续打上HI标或进入华为销售渠道,已经开启交付的问界M5,将是华为标签是否有用的试金石,其未来的销售走向也将直接决定华为的“不造车”模式能走多远。(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085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