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大潮之下车企产量的众生相,何时能缓解?

“缺芯”大潮之下车企产量的众生相,何时能缓解?_58汽车

在“缺芯”大潮的冲击下,全球汽车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国内汽车公司的采购困境,到豪华品牌经销商的无奈,再到合资车企的减产,无不反映出芯片短缺对汽车产业的巨大影响。然而,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品牌车企却展现出了更强的韧性和应对能力。据统计,8月份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6.8%,市场份额提升7.8个百分点。比亚迪、长安汽车等企业通过自主研发芯片、多元化供应链等措施,有效缓解了芯片短缺带来的压力。与此同时,特斯拉等海外品牌也通过灵活应对,实现了产量的逆势增长。那么,汽车“缺芯”问题何时能缓解?业内人士普遍预计,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全球芯片产能的释放以及新芯片工厂的投产,芯片短缺问题有望在明年下半年逐步缓解。但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整个行业摒弃恐慌心理,回归理性,共同维护供应链的稳定。总之,面对“缺芯”大潮,中国品牌车企展现出了更强的应对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自主创新、多元化供应链等措施,中国车企正逐步摆脱芯片短缺的束缚,为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缺芯”大潮之下车企产量的众生相,何时能缓解?在这场全球性的“缺芯”危机中,汽车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国内汽车公司的采购困境,到豪华品牌经销商的无奈,再到合资车企的减产,无不反映出芯片短缺对汽车产业的巨大影响。然而,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品牌车企却展现出了更强的韧性和应对能力。据统计,8月份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6.8%,市场份额提升7.8个百分点。比亚迪、长安汽车等企业通过自主研发芯片、多元化供应链等措施,有效缓解了芯片短缺带来的压力。与此同时,特斯拉等海外品牌也通过灵活应对,实现了产量的逆势增长。那么,汽车“缺芯”问题何时能缓解?业内人士普遍预计,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全球芯片产能的释放以及新芯片工厂的投产,芯片短缺问题有望在明年下半年逐步缓解。但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整个行业摒弃恐慌心理,回归理性,共同维护供应链的稳定。总之,面对“缺芯”大潮,中国品牌车企展现出了更强的应对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自主创新、多元化供应链等措施,中国车企正逐步摆脱芯片短缺的束缚,为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知道芯片很难找,但没想到这么难找。”他是萧沙一家国内汽车公司的采购业务负责人。前不久,他亲自带队在市场上“泄密”,但只带回了30个左右的筹码。“当时老板看我的眼神让我难以忘怀。”

“一些特殊渠道的价格涨了几百倍,但我还是要咬着牙去买。工厂里的兄弟们都在后面,等着被喂饭,指望我们再多带一个芯片回来。”萧沙认为,在这样的大形势下,不停产就减产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中汽协数据显示,8月汽车产量172.5万辆,环比下降7.4%,同比下降18.7%。相应地,8月汽车销量为179.9万辆,环比下降3.5%,同比下降17.8%。

“真的没有车卖,展会的车都卖完了,我也不敢让客户下单。下单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到车。”奢侈品牌经销商杨宁如是说。近期,包括奥迪、奔驰、宝马在内的众多豪华品牌都推出了“公开售检票回购”活动。杨宁说:“没什么新东西卖,做二手车生意也不错。”

“整个汽车市场没有爆发式增长。芯片产能与实际需求的差距不会太大,这是理所当然的。怎么采购芯片还这么难?”当被问及芯片的供应时,一家汽车公司的采购主管祁进对表示,自去年疫情爆发以来,汽车缺芯的问题一直在持续。”缺货、抢购和减产令我们头疼.”

但是,整理了各种数据,发现在这个行业缺乏核心的共同背景下,车企的悲欢并不相同。

海外品牌最伤“芯”

核心不足有多强?协会8月份的产销数据直观地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根据40家主流车企的产出数据,57%的车企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可见,核心的缺失给汽车企业的生产带来了重大影响。其中,海外品牌减产幅度远超中国品牌。

“40家主流车企8月产量对比图;制表:;资料来源:协会”

在合资领域,德国前三和日本两个领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缺芯冲击。据协会统计,8月份,北京奔驰、东风本田、广汽本田、广汽丰田等德日合资车企产量同比下滑严重。

北京奔驰被认为是BBA阵营的悲剧代表。数据显示,8月份,北京奔驰产量约3.3万辆,同比下降45%。8月份,北京奔驰销量约3万辆,同比下降46.5%。作为BBA的排头兵,月销量不足5万辆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目前主要销售车型奔驰c级、奔驰E级、奔驰GLC的销量在8月份都没有超过1万辆。对于北京奔驰销量下滑的原因,工厂太“缺芯”首当其冲。据媒体报道,由于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短缺,北京奔驰的工厂班次由原来的“三班倒”调整为“两班倒”。

在日本合资车企的代表中,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缺少核心。据协会统计,8月东风本田产量约4万辆,同比下降46.2%。广汽本田8月产量约4.3万辆,同比下降34%。产销同比下滑明显,核心因素是“缺芯”。前不久,本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宣布,10月份将有14家工厂因缺芯不同程度停产。当然,本田在中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早在今年5月,本田中国合资公司就因“缺芯”将原定下半年的工厂放假提前至6月初。

通过的数据分析发现,在产量增速下滑的前20家汽车公司中,合资汽车公司占据了大部分席位。其中,无论是德国的前三,还是日本的两个油田,都难逃产量下降的命运。从产出维度考虑,也说明海外品牌受到核心缺失的重创。

然而,特斯拉却是海外品牌中的“例外”。根据协会8月份的数据,特斯拉中国8月份月产量为4.2万辆,同比增长219.1%。特斯拉表示,“工厂和采购部门更强大”。此外,早在今年年中,特斯拉也表示,核心短缺的紧急解决方案是选择全新的芯片供应商。

在中国有更多的品牌塑造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波“缺芯”中,中国品牌更加从容。据统计,8月份产量同比增长的车企中,中国车企占比77.8%。从某个方面来看,中国车企受“缺芯”影响相对较小。换句话说,在解决汽车“缺芯”问题上,中国汽车企业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以比亚迪汽车为例。根据协会数据,8月份,比亚迪各类车型总产量约6.9万辆,同比增长92.4%。销量约6.8万辆,同比增长90.1%。比亚迪将这一成就归功于自主研发的半导体。目前,比亚迪已经能够实现部分车规级芯片的自给自足。

长安汽车8月份的销量表现也比较不错。据协会统计,8月长安汽车产量约8.4万辆,同比增长5%。值得一提的是,汽车板块产量达到2.8万辆,同比增长23.9%。虽然8月长安汽车销量为8.6万辆,但同比下降1.5%。但是,从输出数据的性能可以看出,在缺核环境下,它们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

相比之下,中国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更引人注目。除了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的销售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上,8月产量突破10万辆,同比增长12.8%。此外,蔚来、小鹏、理想、威马、哪吒、零跑等代表性车企均处于产量爬坡阶段,产量实现同比正增长。

为什么中国车企在缺芯的环境下有这么好的表现?在很多分析人士看来,中国汽车企业正面临着缺芯潮,他们没有坐等,采取了各种措施来解决。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方法和途径也更加灵活。例如,有报道称,国内一家汽车公司的高层领导通过特殊渠道联系马来西亚政府,试图推动当地半导体工厂“复工复产”。

此外,中国车企在“扫货”方面更为活跃。一位中国车企内部人士告诉,“为了解决环节缺芯的问题,我们领导亲自带团队到供应商那里蹲点。只要有供货渠道,我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扫货。只要我们多买一个芯片,就觉得值得。”

在这一轮缺芯中,中国车企反而占了便宜。该协会秘书长崔东树总结称,中国品牌受益于芯片的高原始库存,此外,中国品牌获取芯片的渠道在供应链上更加多元化。比如一些中国车企会自己研发芯片,一些车企有芯片的直接供应渠道,供应相对灵活。

相比之下,在缺乏核心的背景下,中国品牌取得了持续的实力。中汽协数据显示,8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70.4万辆,同比增长6.8%,占乘用车总销量的45.3%,比上年同期增长7.8个百分点。1-8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占比也提升了6.5个百分点。

汽车“缺芯”问题什么时候才能停止?

哪些类型的芯片供不应求?根据信达证券R&D;中心的研究数据,汽车需要大量的MCU、MOSFET、IGBT等功率半导体。比如正常情况下,交货时间约为8周,而目前英飞凌、恩智浦、瑞萨电子等国际供应商的交货时间一般长达24-52周。

行业分析师吴明强调,功能芯片是目前汽车行业最稀缺的。其中,车辆控制系统主要包括车身电子系统、车辆运动系统、动力总成系统、信息娱乐系统、自动驾驶系统等。这些系统需要大量的功能芯片。“这些芯片并不高端,但却是限制我们生产的关键部件。”吴明说。

汽车缺芯问题由来已久。2021年底,有媒体爆出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因核心供应不足停产的消息。至此,“缺芯”问题成为全行业热议的话题,各大车企不时因缺芯停产的消息也此起彼伏。可以说,汽车行业的缺芯一直延续至今。

那么,汽车缺芯的问题什么时候才能解决呢?为了平复行业缺芯的恐慌,不少业内人士对芯片供应周期进行了数次预测。中汽协曾预测芯片供应不足的问题会对整个行业产生短期影响,估计会影响1-6月的销量。芯片短缺在第二季度达到顶峰后,乐观预计下半年后将开始缓解。

有其他行业人士预测,由于上半年火灾、停电、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的释放,今年三季度缺芯情况将有所缓解。

前不久,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提出:“全球芯片短缺问题可能也将在明年结束。”据AFS统计,预计2021年全球汽车产量将减少700多万辆,这种影响将持续到明年春天。此外,前两天,AMDCEO苏姿丰预测,2022年下半年全球芯片短缺将逐步缓解,但明年上半年可能依然吃紧。

为什么缺芯问题持续至今?吴明认为,在众多预测模型中,大家都考虑了半导体制造周期、极端天气、疫情等各种因素。,却没有考虑到核心抢夺的盲目性和不可预测性。“现在很多企业会不顾缺芯选择大量股票,所以市场上流通的芯片自然供不应求。”

罗兰·贝格执行董事顾亚涛将核心短缺现象解释为“牛鞭效应”,即供应链中的需求变异放大现象。当信息流从客户传递到供应商时,如果有效信息没有被共享,那么信息失真就会逐步放大,导致需求信息的波动越来越大。

也就是说,虽然汽车芯片基本处于供需相对平衡的状态,但信息的一个微小变化,在牛鞭效应下,会让缺货的恐慌无限放大。那么,对于企业来说,为了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库存周期会从一个月延长到一年甚至更长。其他公司也纷纷效仿,囤积商品以保护自己。

当然,缺芯的问题总有一天会得到解决。总的来说,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全球芯片产能的进一步释放,以及英特尔、TSMC等企业新芯片工厂的投产,芯片最终将从供应端得到有效供应。

其实核心问题还是在于我们的恐慌心理。当我们停止对芯片短缺的恐慌,整个供应链回到正常合理的供应轨道时,“缺芯”的问题可能就不再是问题了。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1145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