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一路飙升不要让充电桩成为凑数桩?

数量一路飙升不要让充电桩成为凑数桩?_58汽车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充电桩数量也在一路飙升。然而,充电桩的快速增长是否真正满足了用户需求,还是仅仅成为了一种“凑数”的存在?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首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同比大幅增长,基于全新纯电驱动平台设计的中国车型成为主流。然而,充电桩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方面,充电桩的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地区充电桩数量过剩,而另一些地区则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一些充电桩企业为了追求数据量,将私人随车桩上报为共享充电桩,误导了用户和投资人。此外,充电桩的利用率也存在问题,一些充电桩的日均充电量远低于正常水平。那么,如何避免充电桩成为“凑数桩”呢?首先,充电桩企业应该更加注重充电桩的质量和用户体验,而不是单纯追求数量。其次,政府和行业协会应该加强对充电桩行业的监管,确保充电桩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最后,充电桩企业应该与新能源汽车企业、用户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充电桩行业的健康发展。总之,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应该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而不是盲目追求数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用户需求,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数量一路飙升不要让充电桩成为凑数桩?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充电桩数量的增长。然而,充电桩的快速增长是否真正满足了用户需求,还是仅仅成为了一种“凑数”的存在?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从国家政策到行业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同比大幅增长,基于全新纯电驱动平台设计的中国车型成为主流。然而,充电桩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分布不均、数据不实、利用率低下等。避免充电桩成为“凑数桩”的关键在于注重质量和用户体验。充电桩企业应该更加关注充电桩的建设和运营质量,而不是单纯追求数量。政府和行业协会应该加强对充电桩行业的监管,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多方合作也是推动充电桩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应该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只有真正满足用户需求,才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彰显了大国责任与担当。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无疑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节能减排与高速经济发展中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

2021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宣布,在新冠疫情冲击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同比大幅增长,基于全新纯电驱动平台设计的中国车型成为主流。

中国新能源汽车取得欣喜的数据,然而产业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从最初的续航一两百的低端电动到现在中国品牌中、高端市场站稳脚跟;从最初的特斯拉标准在中国特立独行到现在中国建立起自身的规范体系;从老百姓的怀疑担忧到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电动;从最初的骗补、压货到今天真金白银的汽车销量,行业更需要一份踏实,一份深耕。

作为新能源行业的投资人,也作为中国第一批的新能源车主,笔者一直在关注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和未来,而当产业也同样聚焦到充电行业的时候,希望充电桩的发展更多不要重蹈电动汽车的一些老问题,更要务实和脚踏实地。

充电联盟发布2020年充电桩运营数据,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80.7万台;124.5万辆随车桩信息,其中配建87.3万台。也就是说全国充电桩168.1万台,相当于每3辆车就有一个充电桩。

然而作为一位新能源车主,最能感受到充电的无奈,笔者经常在上海、杭州这些相对发达的城市依然是排队充电、寻找充电。那么这么庞大的数据从何而来呢?

充电桩前三位的分别是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而一线城市也是这些企业重点布局之地。

特来电app显示上海充电桩25102个。星星充电app显示13121个。国家电网app显示646个站,近6000个充电桩。实地充电,在最繁华的陆家嘴中心区,特来电仅有三个站,招银大厦仅有的几个桩还经常排队。星星充电显示了1个站,在正大广场,问题是打不开进不去,是互联互通的私人桩。国家电网在中心大厦一个,东方酒店一个地下场站。如此密集的繁华区,三大运营商,仅有几个站,让用户如何有更好的体验?

这样的充电桩头部企业,是否该沉下心再考虑一下,怎样才是真正的为用户服务,为用户建桩?

全国的情况:

国家电网充电APP显示充电桩17.9万个。

特来电APP,显示有在建和已运营充电桩20.1万;

星星充电APP,显示充电桩8.8万。

国家电网、特来电、星星充电与充电联盟显示数据都有所差异,均低于充电联盟数据。星星充电APP可以查到的公用充电桩8.8万台,距离联盟数据11.7万之多。这些企业的桩到底在哪里?

笔者咨询行业的朋友,据称充电桩企业,需要把充电桩数量上报联盟,然而为了追寻联盟的数据量,还可以将私人随车桩上报,叫共享充电桩。何为共享充电桩?难道挂到APP上就算吗?随车桩挂到app共享,我能去到别人的车库?就算业主同意,物业能同意吗?一个车库一个车位可以做两个”停车卡”吗?翻看APP,确实有共享私人桩存在,但是很多年都没有用过,又何来称为公共桩?

这样的上报模式,无疑对用户是一种误导,对投资人是一种误导。请问,你的有效桩在哪里?你的真实桩在哪里?

再说电量,随车桩大部分是交流慢充,因此,所以其带来的充电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大部分充电量是直流快充桩创造,特来电与星星上报给联盟的直流桩分别是11.8万和4.5万。而双方充电量分别是27亿度与24.8亿度,快充数量差近三倍,电量却如此接近,利用率差距如此之大?蹊跷得很。

再看单桩日电量=年度充电量/直流桩个数/365天。

充电联盟公布数据,国网直流桩8.3万,年度充电量480万kW;特来电直流桩11.8万,年度充电量1546万kW;星星充电直流桩4.5万,年度充电量573万kW。

从计算结果看,国家电网平均单桩58度/天,特来电63度/天,星星151度/天。太不合理。也就是说:充电桩利用率正常的情况下,充电量就有了如此大的偏离,但是如果充电量正常的情况下,那么利用率又严重脱离实际。

不管是充电桩数量,还是充电桩充电量,都是衡量一个企业的实力的写照,必然是多方巨头之间的暗自较劲,里面也定会隐含着许多笔者并不了解的情况,在此也只是稍加猜测,让和我一样的投资人有一丝冷静。

我想充电桩数量增长的背后,企业也同样需要一丝冷静。

比起各地宣称要实现车桩比达到1:1更为重要的是,充电桩是真实的要为用户使用的,能充电、充好电的充电桩,是支撑未来百万千万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充电桩,不能成为凑数桩,充电桩企业也应该用为用户服务、为行业发展考虑,真实务实的把桩建到实处,产业才能良性可持续发展。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11723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