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ONE作为一款增程式奶爸车,凭借其六座大空间、副驾屏等产品卖点,成功吸引了二胎家庭的关注。在产品定义之初,理想ONE就锁定了奶爸这一目标人群,并根据家庭出行场景进行设计。这与传统的PALS定义方式有所不同,更注重整车功能的正向开发,实现软件定义汽车。理想ONE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基于场景的产品定义的重要性。用车场景可以分为接近并进入车辆、驾车阶段、停车阶段和离车阶段,而出行场景则包括上下班、购物、短途自驾游和长途自驾游等。每个OEM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产品定位和目标人群,构建重点场景库。此外,理想ONE还提供了一些贴心的场景设计,如在上车场景中,车辆会根据距离自动解锁、调整座椅和方向盘位置、更新车内空气等,为用户带来更加舒适便捷的体验。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OTA更新成为关键。理想ONE通过持续的软件更新,让车辆始终充满惊喜,从一个冷冰冰的机器变成一个有温情的伙伴。这不仅提升了产品的运营状态,也为企业提供二次收入的机会。总之,理想ONE的成功证明了基于场景的产品定义和软件定义汽车的重要性。未来,汽车行业有望涌现出更多专注于场景设计和产品开发的新角色,为用户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用车体验。
首先,来猜个车!考验一下对中国汽车圈的了解。
提示1,他来自造车新势力;
提示2,价格30万+;
提示3,单车月销量一万+;
提示4,增程车;
提示5,圈内出名的奶爸车。
不知道亲爱的读者你是在第几个提示下就知道答案了,欢迎留言。
是的,这款车就是理想ONE,仅仅一款车就把理想推上了造车新势力的前三。前面说到过,中国汽车市场早已进入红海市场,增程的车有很多,主打家庭用车的车也很多,为什么这台30万+的理想ONE会脱颖而出呢?笔者并未参与过这款车的定义工作,只能从媒体和一些同事的介绍中拼凑一些内容。
理想ONE在产品定义之初便锁定了“奶爸”这个典型目标人群。然后根据二胎家庭的用车场景去定义了这款车,六座,大空间,增程,副驾屏等USP(产品卖点)直接引爆了这个产品。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应该是理想ONE成功后硬凑上来的吧,前期一定没想到的,估计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了。从内心上讲,作为汽车之家这些年的忠实读者,笔者绝对相信李想先生对汽车产品的把握,而且通过圈内一些同学的交流,理想ONE针对二胎家庭出行场景,以及奶爸这个角色的研究,是早早就确定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来的。笔者在同时期也在做另外一款30万+的SUV,仅仅是座椅的布局,我们就先后讨论并设计过大5座、六座、七座等多个版本。在比较靠后的阶段终于决定全系7座,然而在上市前看到理想ONE的热销又临时决定改6座。座椅作为车内的核心部件,除了本身的骨架、造型及功能变更外,车上的安装位置、周边匹配的造型、碰撞安全策略等都会受到影响,产生了无用功之多可想而知。这里面很核心的一个点就是用户和目标场景不清晰。笔者至今对理想ONE的一个场景念念不忘,那就是可以轻松的蹲在车上第二排给孩子换尿布的场景。相比之下,笔者自己车给孩子换尿布必需站在车外,而凌冽的寒风吹在宝宝屁股上,更吹到大人的心里,冰凉冰凉。
这时候有人会问,基于场景的定义和过去的PALS定义有区别吗,PALS也有场景和目标人群啊。是的,因素都有,不过因素的权重以及定义的出发点是场景还是PALS有着本质的差异。
正如前面番外提到,基于场景的产品定义的重要前提是整车功能的正向开发,升华一下其本质是软件定义汽车。而之前的阶段,无论是PALS还是造型等,其本质的范畴是硬件定义汽车。
如何体系的使用场景,笔者给出以下三个类型:
基本场景里面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车场景,一类是出行场景,其中用车场景分以下四个步骤:
1、接近并进入车辆,这个场景下应让用户可以快速的找到车并舒适的进入车内。
2、驾车阶段,这个场景下应该让驾驶员可以轻松安全的驾车,让乘客可以愉悦舒适的乘坐。
3、停车阶段,这个场景下应该能够帮助用户方便的找到车位并轻松的停车。
4、离车阶段,这个场景下应帮助用户安心的离开车辆并保障车辆财产的安全。
另外出行场景最常见的也是四类:
1、上下班场景。
2、购物场景。
3、短途自驾游场景。
4、长途自驾游场景。
再加上驾驶员类型、乘客类型、天气、路况等因素,就能够构成一个又一个的典型场景路线了。如此多的因素交叉,构成的场景千千万。不可能每个场景都去分析和定义。每个OEM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产品定位、目标人群等构成自己的重点场景库。如宏光MINIEV一个典型场景就是二三四线城市的家庭主妇的上下班、接送孩子及购物场景。车速不会太快,行程不会太长等关键场景需求定义了MINIEV的产品特征。
举一个场景定义的细节例子。
上车场景,这个里面会涉及到钥匙、整车外部造型、外部灯光、外门把手、外后视镜、内部造型、内部灯光、座椅、方向盘、空调、车机、乘坐空间等显性因素,以及整车防盗、整车电源模式等隐形因素。在过去的硬件定义时代,明显这些都属于不同的属性维度,部件属于不同的部门,因此各自独立,给用户提供的体验基本上是割裂的。也许迎宾灯光让你很有面子,可是上车了还在乱闪;也许座椅迎宾让你优雅上车,却让你费劲的去按点火开关,而此时空调还没工作等等。
如果从用户体验和场景角度去设计呢。
1、在合适的距离去迎宾,灯光闪烁;
2、更近的位置,隐藏式的把手缓缓伸出,外后视镜按需展开,Logo灯投射,车辆解锁,空调根据环境等更新车内空气。
3、开门的一瞬间,大屏与氛围灯开始点亮,座椅缓缓后移,方向盘向上抬起。而此时车外大灯已经静默。
4、坐好后,座椅缓缓前移,整车自动上电,方向盘回位,手机蓝牙等连接完成。
5、众多将士集合完毕,只等你一声令下。
整个过程设计的控制器等众多,如果不是从场景的角度去设计,把大家集成在一起的难度可想而知。(PS,分散的电器架构对场景式的开发在一段时间后成为瓶颈,而中央电子软件架构呼之欲出,笔者会另开文章进行介绍。)
第一阶段的场景,仅仅是用车的场景。如果用户没有购买你的车,上面的都是浮云。因此在拓展场景阶段,笔者建议把场景前移,与营销和销售一起,把用户看车、试车、订车等场景都加入进来。而随着车型迭代加快,二手车买卖也是一个关键场景。针对这些,设计一条龙服务。内容众多,这里就不做赘述。
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一个关键词是OTA,过去产品交付到用户手上后意味着开发的结束,而现在则是真正的开始。特斯拉给大家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持续的软件更新让车辆始终充满惊喜,像极了孩子的成长,从一个冷冰冰的机器变成一个有温情的伙伴。在这过程中,什么时候更新、更新的节奏如何,更新的内容如何,更细的体验如何等等因素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运营状态,也决定这企业的二次收入。毕竟,隔壁家的苹果公司,每年的营业额里面有一少半是后期的软件收入,这着实让大家眼红。
因此笔者也大胆的猜测,汽车行业后面会成长起一批新的产品总监,主管整个车型上市后的产品开发。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168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