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看重房子和汽车?这背后的原因你知道吗?

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看重房子和汽车?这背后的原因你知道吗?_58汽车

天底下谁不爱大房子和好车子?美国人不爱吗?次贷危机房产泡沫怎么出来的?欧洲人不爱吗?日本人不爱吗?在中国生活的欧洲人都租住在什么地方?你去问一问,看一看涉外婚姻,和中国人结婚的欧洲人买不买房?天底下基本都是一样的。最多只能说看重不一定等于买或者投资。如果真正想问的是中国人看重物质,物质属性比较强吧。买东西问是什么料子的,真皮比混搭强,纯棉比70%棉的强。那可能一方面就是几代中国人穷怕了,刚刚开始不挨饿也就是小几十年,我们这一两代的事,八十年代物价还飞涨,有钱不如有实物。全面取消粮票等票证之后90后才开始不用挨饿,吃得上肉,国家补贴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普遍可消费不起肉蛋奶,高发糖尿病这类富贵病,有小胖孩,儿童超重也是九十年代才出现的。过去六七十年代,连医疗条件都很差,随便经常因为得了小病救得不及时破人就没了。还有冬季煤球一氧化碳中毒的,矿上大卡车生产事故撞死人的,那个年代家里老人讲身边人这类意外横死的事挺多。中国1970年人均寿命不到60岁,当然,当时也没有退休制度。真正人均寿命稳定下来,也都到了七十年代中晚期了,近年来76岁距离美国的78岁也已经不远了。另外中国人的宗教精神没有那么强大,主要还是现世的享乐信仰。传统服饰,传统建筑,花纹装饰就都很反复,费工时,强调奢侈和享乐。一种认为是民族性,和农耕文化、儒家学说等有关。不过纯粹的民族性解释一切、中国人就是如何如何,是一种过时的假说,距离伪科学仅一步之遥。另一个就是经济学解释。中国中产没有好的投资渠道,在大的房产泡沫出现之前,房子被认为是最保值和稳健的投资渠道。汽车的解释用权力结构说,身价和身份名片,也就是人赋予汽车额外的社会属性。还有就是可选的享受型消费,和财富水平挂钩。不过讨厌汽车,绝对不学车的人,近些年随着拥有驾照的人大量增加也逐渐出现。着重说一下房子。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农耕民族,骨子里有地主梦,咱们人到中年上了年纪就特别喜欢一楼或带花园的别墅,能种菜养花之类。但中国并不缺商人和经商传统,徽商、浙商什么的。事实往往和传统就是反过来的。都说中国人安土重迁,可是福建、广东、海南的出海华侨最多。福建那边,有的地方,谁家里没有去美国,没到海外打工汇回来外汇,在村子里丢人抬不起头的。现在大城市的外地青年,不管上没上大学,就连女工,也大都是单身出去闯的。也有的结完婚就出去打工的,太多了。这还是什么男耕女织,什么传统保守、安土重迁吗?有机会就出去,不行就回来,骨子里就不信这一套吧。历史上各批次的美洲的华工和中国移民,和其他种族的区别就是中国人群体中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衡,几乎全是男性,等适应环境再回老家把老婆孩子接过来,或者回国娶妻带到移民国。而不像意大利人、爱尔兰人、黑人那样到新大陆的时候就是男女都有,全家移民。这个比例差异是很显著的。另外中国人特别爱赌,世界上著名赌场,华人消费是很重要的一大块。所以中国人如何,其实和重农其实也没啥关系,难道是看天吃饭等于爱赌?世界其他农耕地区怎么没那么突出呢?还是说中国朝代交替频繁,往往富不过三代,所以爱赌呢?这个解释说不清楚的。其实我觉得,因为中国人、韩国人不爱买股票,做风险投资。这点和洋人主要是白人不一样。和犹太人之类的经商民族做信托也不太一样。有可能就是儒家重农抑商,思维惯性影响。但其实现代的农业这种周期性极强,在现代价格快速浮动的时代,每天海鲜蔬菜的菜市场进货价是不一样的,石油汽柴油价好歹还十四天一调,所以真正从事农业的风险比啥都大,在资本市场上,农业就是大宗商品、期货。现实就是,主要是中国的中产,现实中就是除了房地产没有其他什么好的投资渠道。特别有钱的人有私募基金啥的,起点动不动都五百万。不然咋办,买公寓,买商铺店面?入股商场柜台?那收益,还不如投资商品房呢。红楼梦秦可卿托梦给凤姐说让置办田地,就算家败了,还可以耕读,养活全家,还有翻身的机会。房子,虽然流动性差,等你急用钱的时候可以当启动资金,大多数时代,除非战乱带不走,这可比什么黄金首饰都值钱。置业是一种被动财富增值,分享国家经济成长的快车道。1988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的规模和影响太有限,时间久远,还在特区这么一个防火墙内。主要中国全国范围内一直在几十年的地产上涨周期,还没有真正的房地产泡沫过,所以大家对这个有极强的信仰。你去看看房地产泡沫破裂过的日本,现在有多少人有意愿买房?类似日本的租房市场,欧洲德国那种租客权益大过房东的,又有多少愿意投资房市的。这都是现实的原因,是被动选择,而非主动倾向,因果咱们其实也分不太清。看似你有很多选择,其实你没有。说白了,大家买房子,就是买涨不买跌。鹤岗那种地方、山东配套很差一年只能住几个月的海景房,再便宜也不买,买了就亏。就中国的租售比高悬,还是看重未来上涨增值趋势。中国和韩国是高度相似的,也都是儒家的底层逻辑洗礼的地方,日本的家庭观念等则和中韩差异极大。韩国人也不爱买股票,首尔也有房价不败神话,就像中国房产V吹的“京沪一定涨”似的。汽车逻辑更简单了,房子又不能真像微博上某些段子一样,每天带着房本出去显摆。汽车是身家的替代显示物,和穿着打扮、带奢侈品的逻辑类似。中国最早认为汽车就是“轿子”,“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论,认为汽车是一种自己移动的轿子,所以要必须有屁股的轿车。后来流行越野车SUV,越来越多人喜欢霸气的外观,和高高在上的感觉。总之是把汽车和权力给联系起来了。也就是日本泡沫经济时代流行的,首富政要坐世纪,小社长坐皇冠,科长佳美、凯美瑞,员工花冠、卡罗拉,把车的级别和人的年功序列对等,中国现在部分国企或一些籍贯还有这个文化,不能比领导开的车好。或者TopGear三剑客说过,那时候英国因为所得税,按照员工级别和收入配发对应配置的福特轿车,用来避税发放年收入需要补交的所得税。英国洋人总和中国人差异极大的吧。总之,开好车但没有钱的概率,总比开差车或公共交通但特别有钱的概率要大。有了钱,挣到了钱,满足温饱,解决房产之后,就会琢磨花钱,往往会去选择享受型的可选消费品。而汽车则是个大件,又具有实用性,可以拓展出行半径和便利度。汽车是可选型的舒适和生活品质提升类的消费。比如上海、纽约、香港、伦敦或东京首都圈,在这种基建很好、地铁发达的地方,开车不是必选项。在那种大城市,学会坐地铁才能活下来,地铁旁的房子都比不靠近地铁的贵。美国洛杉矶或者日本公交车极少的农村需要开车,有车也很重要,但当地其实也有好坏不一的公共交通,而非必选私人交通。所以,其实私家汽车是可选消费,是更好更便捷的出行享受。大老板、演员、明星,也要去机场和普通人一样坐民航飞机,极少有人坐私人飞机,但他们这些人出门总不能坐地铁吧,总得有个车吧。就是这么个道理。中国人对房子和汽车的看重,既有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也有经济和社会的现实考量。从农耕文化到现代投资渠道的缺乏,从社会地位的象征到个人生活品质的追求,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中国人对这两大资产的特殊情感。

天底下谁不爱大房子和好车子?

美国人不爱吗?次贷危机房产泡沫怎么出来的?欧洲人不爱吗?日本人不爱吗?在中国生活的欧洲人都租住在什么地方?你去问一问,看一看涉外婚姻,和中国人结婚的欧洲人买不买房?天底下基本都是一样的。最多只能说看重不一定等于买或者投资。

+】如果真正想问的是中国人看重物质,物质属性比较强吧。买东西问是什么料子的,真皮比混搭强,纯棉比70%棉的强。

那可能一方面就是几代中国人穷怕了,刚刚开始不挨饿也就是小几十年,我们这一两代的事,八十年代物价还飞涨,有钱不如有实物。全面取消粮票等票证之后90后才开始不用挨饿,吃得上肉,国家补贴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普遍可消费不起肉蛋奶,高发糖尿病这类富贵病,有小胖孩,儿童超重也是九十年代才出现的。

过去六七十年代,连医疗条件都很差,随便经常因为得了小病救得不及时破人就没了。还有冬季煤球一氧化碳中毒的,矿上大卡车生产事故撞死人的,那个年代家里老人讲身边人这类意外横死的事挺多。中国1970年人均寿命不到60岁,当然,当时也没有退休制度。真正人均寿命稳定下来,也都到了七十年代中晚期了,近年来76岁距离美国的78岁也已经不远了。

另外中国人的宗教精神没有那么强大,主要还是现世的享乐信仰。传统服饰,传统建筑,花纹装饰就都很反复,费工时,强调奢侈和享乐。

0】一种认为是民族性,和农耕文化、儒家学说等有关。

不过纯粹的民族性解释一切、中国人就是如何如何,是一种过时的假说,距离伪科学仅一步之遥。

另一个就是经济学解释。中国中产没有好的投资渠道,在大的房产泡沫出现之前,房子被认为是最保值和稳健的投资渠道。

汽车的解释用权力结构说,身价和身份名片,也就是人赋予汽车额外的社会属性。

还有就是可选的享受型消费,和财富水平挂钩。不过讨厌汽车,绝对不学车的人,近些年随着拥有驾照的人大量增加也逐渐出现。

1】着重说一下房子

1.1)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农耕民族,骨子里有地主梦,咱们人到中年上了年纪就特别喜欢一楼或带花园的别墅,能种菜养花之类。

但中国并不缺商人和经商传统,徽商、浙商什么的。事实往往和传统就是反过来的。

都说中国人安土重迁,可是福建、广东、海南的出海华侨最多。福建那边,有的地方,谁家里没有去美国,没到海外打工汇回来外汇,在村子里丢人抬不起头的。现在大城市的外地青年,不管上没上大学,就连女工,也大都是单身出去闯的。也有的结完婚就出去打工的,太多了。这还是什么男耕女织,什么传统保守、安土重迁吗?有机会就出去,不行就回来,骨子里就不信这一套吧。

历史上各批次的美洲的华工和中国移民,和其他种族的区别就是中国人群体中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衡,几乎全是男性,等适应环境再回老家把老婆孩子接过来,或者回国娶妻带到移民国。而不像意大利人、爱尔兰人、黑人那样到新大陆的时候就是男女都有,全家移民。这个比例差异是很显著的。《美国种族简史》

另外中国人特别爱赌,世界上著名赌场,华人消费是很重要的一大块。所以中国人如何,其实和重农其实也没啥关系,难道是看天吃饭等于爱赌?世界其他农耕地区怎么没那么突出呢?

还是说中国朝代交替频繁,往往富不过三代,所以爱赌呢?这个解释说不清楚的。

1.2)其实我觉得,因为中国人、韩国人不爱买股票,做风险投资。这点和洋人主要是白人不一样。和犹太人之类的经商民族做信托也不太一样。有可能就是儒家重农抑商,思维惯性影响。

但其实现代的农业这种周期性极强,在现代价格快速浮动的时代,每天海鲜蔬菜的菜市场进货价是不一样的,石油汽柴油价好歹还十四天一调,所以真正从事农业的风险比啥都大,在资本市场上,农业就是大宗商品、期货。

现实就是,主要是中国的中产,现实中就是除了房地产没有其他什么好的投资渠道。特别有钱的人有私募基金啥的,起点动不动都五百万。不然咋办,买公寓,买商铺店面?入股商场柜台?那收益,还不如投资商品房呢。

1.3)红楼梦秦可卿托梦给凤姐说让置办田地,就算家败了,还可以耕读,养活全家,还有翻身的机会。房子,虽然流动性差,等你急用钱的时候可以当启动资金,大多数时代,除非战乱带不走,这可比什么黄金首饰都值钱。置业是一种被动财富增值,分享国家经济成长的快车道。

1988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的规模和影响太有限,时间久远,还在特区这么一个防火墙内。主要中国全国范围内一直在几十年的地产上涨周期,还没有真正的房地产泡沫过,所以大家对这个有极强的信仰。

你去看看房地产泡沫破裂过的日本,现在有多少人有意愿买房?类似日本的租房市场,欧洲德国那种租客权益大过房东的,又有多少愿意投资房市的。

这都是现实的原因,是被动选择,而非主动倾向,因果咱们其实也分不太清。看似你有很多选择,其实你没有。

说白了,大家买房子,就是买涨不买跌。鹤岗那种地方、山东配套很差一年只能住几个月的海景房,再便宜也不买,买了就亏。就中国的租售比高悬,还是看重未来上涨增值趋势。

中国和韩国是高度相似的,也都是儒家的底层逻辑洗礼的地方,日本的家庭观念等则和中韩差异极大。韩国人也不爱买股票,首尔也有房价不败神话,就像中国房产V吹的“京沪一定涨”似的。

2】汽车逻辑更简单了,房子又不能真像微博上某些段子一样,每天带着房本出去显摆。汽车是身家的替代显示物,和穿着打扮、带奢侈品的逻辑类似。

2.1)中国最早认为汽车就是“轿子”,“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论,认为汽车是一种自己移动的轿子,所以要必须有屁股的轿车。

后来流行越野车SUV,越来越多人喜欢霸气的外观,和高高在上的感觉。总之是把汽车和权力给联系起来了。

也就是日本泡沫经济时代流行的,首富政要坐世纪,小社长坐皇冠,科长佳美、凯美瑞,员工花冠、卡罗拉,把车的级别和人的年功序列对等,中国现在部分国企或一些籍贯还有这个文化,不能比领导开的车好。

或者TopGear三剑客说过,那时候英国因为所得税,按照员工级别和收入配发对应配置的福特轿车,用来避税发放年收入需要补交的所得税。英国洋人总和中国人差异极大的吧。

总之,开好车但没有钱的概率,总比开差车或公共交通但特别有钱的概率要大。

有了钱,挣到了钱,满足温饱,解决房产之后,就会琢磨花钱,往往会去选择享受型的可选消费品。而汽车则是个大件,又具有实用性,可以拓展出行半径和便利度。

2.2)汽车是可选型的舒适和生活品质提升类的消费。

比如上海、纽约、香港、伦敦或东京首都圈,在这种基建很好、地铁发达的地方,开车不是必选项。在那种大城市,学会坐地铁才能活下来,地铁旁的房子都比不靠近地铁的贵。

美国洛杉矶或者日本公交车极少的农村需要开车,有车也很重要,但当地其实也有好坏不一的公共交通,而非必选私人交通。

所以,其实私家汽车是可选消费,是更好更便捷的出行享受。

大老板、演员、明星,也要去机场和普通人一样坐民航飞机,极少有人坐私人飞机,但他们这些人出门总不能坐地铁吧,总得有个车吧。就是这么个道理。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17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