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运动鞋用结构缓震没有材料缓震多?

为什么现在运动鞋用结构缓震没有材料缓震多?_58汽车

运动鞋在缓震技术的选择上,结构缓震与材料缓震各有千秋。结构缓震依赖于跑鞋的设计,如弹力柱结构,而材料缓震则通过特定材料的发泡来实现。尽管结构缓震在重量和设计上存在挑战,但材料缓震因其轻便和广泛的适用性而更受欢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结构缓震没有其独特优势。好的材料可以提升结构缓震鞋的舒适度,而优秀的结构设计则能增强材料缓震鞋的耐久性。两者的结合,如Next%系列所示,能够创造出超越单一技术的效果。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创新的缓震技术,为跑者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运动鞋在缓震技术上的选择,结构缓震与材料缓震各有千秋。结构缓震依赖于跑鞋的设计,如弹力柱结构,而材料缓震则通过特定材料的发泡来实现。尽管结构缓震在重量和设计上存在挑战,但材料缓震因其轻便和广泛的适用性而更受欢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结构缓震没有其独特优势。好的材料可以提升结构缓震鞋的舒适度,而优秀的结构设计则能增强材料缓震鞋的耐久性。两者的结合,如Next%系列所示,能够创造出超越单一技术的效果。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创新的缓震技术,为跑者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

其实在接触WAVEPROPHECY7之前,我也跟题主有同样的疑惑,但后续体验的跑鞋越来越多后,我不请自来!

我先跟大家大致科普下两个流派的区别,以便更好更全面的理解题目、观看回答:

结构缓震也称为机械缓震,利用跑鞋整体结构设计,以物理方式(如弹力柱结构)来运作缓震性能。结构缓震流派代表有美津浓、NIKESHOX等等..

材料缓震则是通过精准的材料配比,在特定的温度值下完成颗粒材质(EVA/PU/P4U/PEBA)发泡,简单来说就是在脚和大底中间加了块有缓震功效的泡沫。材料缓震代表有Adidasboost、李宁䨻等等..

我认为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有两点:

1、结构缓震的重量问题

由于结构本身要达到缓震效果,必然要提高材料硬度,市面上材料几乎是硬度与重量呈正比,所以产品重量提升直接影响到运动体感和表现。比如Prophecy系列自五代开始就去掉了后跟泡棉中底材料,整鞋的缓震功能完全由wave结构承担。

我自己曾入过一双WAVEPROPHECY7,单只42码鞋重量约356克,由于重量问题,在原本机械化脚感上显得更累赘,再加上我不算大体重跑者,落地冲击力还不足以踩开,只有梆硬的反馈。

反观材料缓震流派,市面上有很多,我单拿361度爆沫se来聊吧,它是对标adidaboost底,单只42码鞋重量约310g,重量比WAVEPROPHECY7轻了46克左右,上脚明显轻便了许多,虽然达不到其他轻量化跑鞋优秀的轻质,但至少没有拖泥带水的累赘,且它的缓冲是可以支持大多数体重跑者,跑步落脚对中底的感觉就像是有很多细小的气球颗粒,踩下去是有很明显的压缩形变的感觉,并且中底稀释脚和地面所产生的震动。

也有跑者会提问,可以用高硬度且轻重量的材料替代,以改善重量问题。但这种材料本就凤毛麟角,如研发成本提升而导致最终产品标价提高,产品销量是否可观也需要打个问号。

2、目前大部分鞋产品设计师不具备强大物理知识储备。

因为结构缓震更需要力学材料和设计理念相结合才会产出更高性能的产品,但个人认为运动鞋设计师大多是传统服饰设计方面设计师,并不具备很好的物理知识储备,导致最终到消费者手中的产品体验并不理想,比如某些产品又贵又重,还会断跟……

总结:

但我认为单一材料缓震跑鞋并无法成为未来跑鞋的主流

好的材料可以弥补结构缓震跑鞋在重量、脚感上不足,而好的结构则可以避开材料缓震耐久性不足的问题。

所以这两者其实是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比如Next%系列,帮助地球人完成马拉松破2,就已经向市场证明了1+1>2。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189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