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和战略不是一个概念,非常容易混淆。在某些国家看来,新能源车是战略,利用能源结构的剧变,把握现在掌握未来,实现汽车工业的重构。在另一些国家看来,新能源车是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手段等等。这也就是为什么早期很多人质疑,并反问「新能源车真的环保吗?」。欧洲鼓励发展小排量发动机,以缓解二氧化碳排放,美国则没有限制排量,而是以实际排放作为主要指标。你认为哪种做法更正确?严格意义上的环保,是对资源的节约使用,少采用或者不采用。从这个角度判断新能源是否环保,就要看日本企业。因为日本自身能源、资源的匮乏,使得政府和企业思考问题时一贯以非常务实的态度。基于这种考量,日本对纯电动汽车不甚积极甚至有些反对。丰田曾表示「在日本这样依靠煤炭、天然气发电的国家,制造的纯电动汽车越多,二氧化碳排放就越多」。这种情形下,以一辆车全生命周期的环保性来看,混合动力是比纯电动汽车更环保的存在。混合动力是丰田在1996年《京都议定书》之前推出的缓解全球变暖的尖端技术。相比纯燃油汽车,节油效果提升了一倍,实打实的节约了能源。为了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实现「碳中和」,丰田研发又量产了氢燃料电池车Mirai,是目前最彻底的环保车型。丰田告诉所有人,环保的敌人并不是内燃机,而是二氧化碳。如果依靠煤电,纯电动汽车不会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也算不上环保。如果利用可再生能源,内燃机也可以做到碳中和。统筹之下,丰田认为环保的核心是「脱碳」。无论动力源为何,无论能源结构为何,都应该降低碳的使用。EV只是其中一个途径,不是全部。秉承这种原则,丰田并未全力押注EV,而是混合动力、纯电动、氢能源共同发展。可是,制造EV已经是「政治正确」,真正环保与否并不重要。只要承诺未来EV化,就能获得政府政策和媒体舆论的支持,像极了欧洲逼迫企业研发涡轮增压发动机,放弃自然吸气(混合动力)。事实上,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汽车企业主要反对日本全力转型新能源,而非对新能源本身的否定。丰田认为,各国国情不同,根据自身能源结构和未来,选择合适的类型无可厚非,但不应该强制一个正确答案。另外,制造混合动力对EV有帮助,只要有机会,丰田随时可以制造EV。根据日经新闻与日本PatentResult联合调查结果,丰田汽车在美国纯电动汽车专利竞争力榜单上位居首位,该榜单通过专利质量、引用次数以及被其他公司申请审判次数综合评定,丰田达到了8363分,遥遥领先于第二名的6564分和第三名的3849分。尽管随时可以制造EV,但相比其他品牌,丰田至今尚未推出清晰的纯电动战略和车型,人们在质疑「丰田是不是害怕失去燃油时代的优势」? 丰田也意识到,作为脱碳的主要途径之一,全球电气化浪潮之下,应该表现出积极拥抱EV的态度,为那些利用清洁能源的国家或者明确支持EV的国家提供产品。2021年5月12日,丰田宣布2030年将销售200万辆EV。这一数值在数月之后被提高到350万辆。同年12月14日,丰田召开全球发布会,宣布向EV投资4万亿日元。关于350万辆的目标,丰田内部表示只是一个标准,即最起码的销量。如果你认为丰田将全面转型EV,便大错特错了。在EV之外,丰田没有放弃HEV、PHEV、FCEV等新能源车型,同样投资4万亿日元用于技术和车型研发。不同的能源供给下,这些不同类型的新能源或许会表现出比EV车型更优秀的碳排放水准。也就是说,至今丰田都认为EV只是环保体系中的一环,而不是全部。所谓真的环保,也是基于是否真的有在降低碳排放得出的结论。如果一款环保车型得不到认可,对「环保」就没有帮助。产品力是环保理念贯彻的根本。丰田氢能源汽车Mirai已经实现「碳中和」,但没有广泛普及,能产生多少实际效果?EV需要竞争力,才能让消费者放弃现有的碳排放大户。为了「脱碳」,丰田推出了TOYOTAbZ纯电动专属系列,bZ即「beyondZERO」的缩写。到2030年,丰田会推出30款EV车型,首款与大家见面的将会是基于BEV专属平台开发的bZ4X。BEV专属平台支持从紧凑型到大型SUV的各类别车型。bZ4X已经在海外曝光,包括参数、性能以及定位,可以参考。bZ4X是一款追求空间极致化的EV,尺寸接近丰田凌放,轴距却达到了2850mm,和中大型SUV汉兰达和陆巡做到了一致,后排空间超过1000mm,实现了更高一级产品所拥有的空间。关于电池,预计全球采购竞争激化,丰田在全球内既会采购集团内部电池,也会根据地区选择不同的供应商,中国市场应该会选择宁德时代。bZ4X电池容量71.4千瓦时,续航500公里,支持输出功率最大为150千瓦快充,30分钟可以充入80%的电力(日规版本)。bZ4X的电池特点之一是耐久性。开发目标是10年后仍能维持90%的容量(和其他车企不同,丰田保持了一贯耐久性的传统),会采用多重监控电压和温度的系统,防止电池负荷过大。与此同时,车顶可以选装光伏太阳能板,1年能产生可供行驶1800公里的电力。换算成电量,大致为257千瓦时。负责开发工作的丰田ZEV工厂的主管城隼人表示,「(bZ4X)采用降低重心的设计,力争开发出行驶平稳的的汽车」。得益于TNGA,丰田车型在操控上的精进,e-TNGA也会延续。不过,与欧洲车企不同,丰田在电气化浪潮到来之际,和斯巴鲁、马自达、铃木、大发在资本层面建立了联系。通过资源置换、协同开发,会有非常独特的体验。bZ4X会采用一套非常优秀的四驱和碰撞安全技术。这套四驱技术通过对前后电机独立控制,提升动力输出和控制水平,使动力响应敏捷、加速更加线性,同时有助于提升北方冰雪路面行驶稳定性并转弯稳定性。这将提升bZ4X在北方的竞争力。不过,一般认为家用车型上的四驱系统主要提升操稳,并不针对越野。丰田利用自身优势,加入了丰田的X-MODE四驱系统越野辅助功能,全新开发了一套抓地力控制系统,配电机大扭矩的特点,使bZ4X具备了相当不俗的越野性能。这是当下大多数类似产品所不具备的,但又符合趋势。EV提供户外充放电,实际上打开了城市用户的活动半径,具备一定的越野能力无疑有助于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bZ4X首次实现了onemotiongrip异形方向盘和线控转向的组合。这套OMG系统轮胎和方向盘不以机械方式连接、而是以电信号控制的「线控转向」,与此前英菲尼迪Q50DAS系统类似。虽然这套系统未来才会引入,但该配置实际上所展现的意义非同一般,已经超越了丰田本身。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丰田推动EV新战略并非只有新平台和新车型,背后的零部件制造企业也在改变。支撑OMG系统,把马达和逆变器结合起来的电动汽车驱动装置E-Axle就来自电装和爱信。电装的发动机业务占销售额三成,由于丰田积极推动EV,鉴于EV零部件数量大幅减少的趋势,电装基于未来以发动机为中心构建的供应链会发生改变,与爱信携手共同开发纯电动汽车核心系统E-Axle系统。这对于日本汽车行业来说是一次从上到下彻底的革命和重构。总体上,新能源是否环保不取决于车辆本身,而取决于整辆车的生命周期,又或者说取决于居住的环境是不是在变好,噪音有没有降低,空气有没有清新,能源消耗有没有加剧,体验有没有提升。新能源不是一条独木桥,跨越长江的大桥也并非一座。我愿意接受务实的逻辑,以实际结果倒推新能源汽车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这样就决定了,一家完全「环保」的汽车公司,绝对不会是一家纯粹的燃油汽车公司、纯电动汽车公司或其他。丰田就是这样,并非向BEV转型,而是要成为碳中和车型的全方位制造商。
环保和战略不是一个概念,非常容易混淆。
在某些国家看来,新能源车是战略,利用能源结构的剧变,把握现在掌握未来,实现汽车工业的重构。在另一些国家看来,新能源车是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手段等等。这也就是为什么早期很多人质疑,并反问「新能源车真的环保吗?」。
有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欧洲鼓励发展小排量发动机,以缓解二氧化碳排放,美国则没有限制排量,而是以实际排放作为主要指标。你认为哪种做法更正确?
严格意义上的环保,是对资源的节约使用,少采用或者不采用。从这个角度判断新能源是否环保,就要看日本企业。因为日本自身能源、资源的匮乏,使得政府和企业思考问题时一贯以非常务实的态度。
基于这种考量,日本对纯电动汽车不甚积极甚至有些反对。丰田曾表示「在日本这样依靠煤炭、天然气发电的国家,制造的纯电动汽车越多,二氧化碳排放就越多」。这种情形下,以一辆车全生命周期的环保性来看,混合动力是比纯电动汽车更环保的存在。
混合动力是丰田在1996年《京都议定书》之前推出的缓解全球变暖的尖端技术。相比纯燃油汽车,节油效果提升了一倍,实打实的节约了能源。为了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实现「碳中和」,丰田研发又量产了氢燃料电池车Mirai,是目前最彻底的环保车型。
丰田告诉所有人,环保的敌人并不是内燃机,而是二氧化碳。如果依靠煤电,纯电动汽车不会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也算不上环保。如果利用可再生能源,内燃机也可以做到碳中和。
统筹之下,丰田认为环保的核心是「脱碳」。无论动力源为何,无论能源结构为何,都应该降低碳的使用。EV只是其中一个途径,不是全部。秉承这种原则,丰田并未全力押注EV,而是混合动力、纯电动、氢能源共同发展。
可是,制造EV已经是「政治正确」,真正环保与否并不重要。只要承诺未来EV化,就能获得政府政策和媒体舆论的支持,像极了欧洲逼迫企业研发涡轮增压发动机,放弃自然吸气(混合动力)。
事实上,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汽车企业主要反对日本全力转型新能源,而非对新能源本身的否定。丰田认为,各国国情不同,根据自身能源结构和未来,选择合适的类型无可厚非,但不应该强制一个正确答案。
另外,制造混合动力对EV有帮助,只要有机会,丰田随时可以制造EV。
根据日经新闻与日本PatentResult联合调查结果,丰田汽车在美国纯电动汽车专利竞争力榜单上位居首位,该榜单通过专利质量、引用次数以及被其他公司申请审判次数综合评定,丰田达到了8363分,遥遥领先于第二名的6564分和第三名的3849分。
尽管随时可以制造EV,但相比其他品牌,丰田至今尚未推出清晰的纯电动战略和车型,人们在质疑「丰田是不是害怕失去燃油时代的优势」?
丰田也意识到,作为脱碳的主要途径之一,全球电气化浪潮之下,应该表现出积极拥抱EV的态度,为那些利用清洁能源的国家或者明确支持EV的国家提供产品。
2021年5月12日,丰田宣布2030年将销售200万辆EV。这一数值在数月之后被提高到350万辆。同年12月14日,丰田召开全球发布会,宣布向EV投资4万亿日元。关于350万辆的目标,丰田内部表示只是一个标准,即最起码的销量。
如果你认为丰田将全面转型EV,便大错特错了。在EV之外,丰田没有放弃HEV、PHEV、FCEV等新能源车型,同样投资4万亿日元用于技术和车型研发。不同的能源供给下,这些不同类型的新能源或许会表现出比EV车型更优秀的碳排放水准。
也就是说,至今丰田都认为EV只是环保体系中的一环,而不是全部。所谓真的环保,也是基于是否真的有在降低碳排放得出的结论。
如果一款环保车型得不到认可,对「环保」就没有帮助。产品力是环保理念贯彻的根本。丰田氢能源汽车Mirai已经实现「碳中和」,但没有广泛普及,能产生多少实际效果?
EV需要竞争力,才能让消费者放弃现有的碳排放大户。为了「脱碳」,丰田推出了TOYOTAbZ纯电动专属系列,bZ即「beyondZERO」的缩写。
到2030年,丰田会推出30款EV车型,首款与大家见面的将会是基于BEV专属平台开发的bZ4X。BEV专属平台支持从紧凑型到大型SUV的各类别车型。bZ4X已经在海外曝光,包括参数、性能以及定位,可以参考。
bZ4X是一款追求空间极致化的EV,尺寸接近丰田凌放,轴距却达到了2850mm,和中大型SUV汉兰达和陆巡做到了一致,后排空间超过1000mm,实现了更高一级产品所拥有的空间。
关于电池,预计全球采购竞争激化,丰田在全球内既会采购集团内部电池,也会根据地区选择不同的供应商,中国市场应该会选择宁德时代。bZ4X电池容量71.4千瓦时,续航500公里,支持输出功率最大为150千瓦快充,30分钟可以充入80%的电力(日规版本)。
bZ4X的电池特点之一是耐久性。开发目标是10年后仍能维持90%的容量(和其他车企不同,丰田保持了一贯耐久性的传统),会采用多重监控电压和温度的系统,防止电池负荷过大。与此同时,车顶可以选装光伏太阳能板,1年能产生可供行驶1800公里的电力。换算成电量,大致为257千瓦时。
负责开发工作的丰田ZEV工厂的主管城隼人表示,「(bZ4X)采用降低重心的设计,力争开发出行驶平稳的的汽车」。得益于TNGA,丰田车型在操控上的精进,e-TNGA也会延续。
不过,与欧洲车企不同,丰田在电气化浪潮到来之际,和斯巴鲁、马自达、铃木、大发在资本层面建立了联系。通过资源置换、协同开发,会有非常独特的体验。
bZ4X会采用一套非常优秀的四驱和碰撞安全技术。这套四驱技术通过对前后电机独立控制,提升动力输出和控制水平,使动力响应敏捷、加速更加线性,同时有助于提升北方冰雪路面行驶稳定性并转弯稳定性。这将提升bZ4X在北方的竞争力。
不过,一般认为家用车型上的四驱系统主要提升操稳,并不针对越野。丰田利用自身优势,加入了丰田的X-MODE四驱系统越野辅助功能,全新开发了一套抓地力控制系统,配电机大扭矩的特点,使bZ4X具备了相当不俗的越野性能。
这是当下大多数类似产品所不具备的,但又符合趋势。EV提供户外充放电,实际上打开了城市用户的活动半径,具备一定的越野能力无疑有助于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bZ4X首次实现了onemotiongrip异形方向盘和线控转向的组合。这套OMG系统轮胎和方向盘不以机械方式连接、而是以电信号控制的「线控转向」,与此前英菲尼迪Q50DAS系统类似。
虽然这套系统未来才会引入,但该配置实际上所展现的意义非同一般,已经超越了丰田本身。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丰田推动EV新战略并非只有新平台和新车型,背后的零部件制造企业也在改变。支撑OMG系统,把马达和逆变器结合起来的电动汽车驱动装置E-Axle就来自电装和爱信。
电装的发动机业务占销售额三成,由于丰田积极推动EV,鉴于EV零部件数量大幅减少的趋势,电装基于未来以发动机为中心构建的供应链会发生改变,与爱信携手共同开发纯电动汽车核心系统E-Axle系统。这对于日本汽车行业来说是一次从上到下彻底的革命和重构。
总体上,新能源是否环保不取决于车辆本身,而取决于整辆车的生命周期,又或者说取决于居住的环境是不是在变好,噪音有没有降低,空气有没有清新,能源消耗有没有加剧,体验有没有提升。
新能源不是一条独木桥,跨越长江的大桥也并非一座。我愿意接受务实的逻辑,以实际结果倒推新能源汽车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这样就决定了,一家完全「环保」的汽车公司,绝对不会是一家纯粹的燃油汽车公司、纯电动汽车公司或其他。丰田就是这样,并非向BEV转型,而是要成为碳中和车型的全方位制造商。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214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