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未来如何演变?

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未来如何演变?_58汽车

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将呈现多样化格局,混动与纯电车型将逐渐取代燃油车,应用场景广泛。中国品牌在产业链和制造上具备优势,比亚迪等车企有望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特斯拉等品牌将继续保持竞争力,但面临制造业成本上升等挑战。市场将出现多品牌共存、各领风骚的局面,中国汽车企业有望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锂电领域从业者。

锂电池新吗?

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科学概念,1990年第一款商用锂离子电池,如今32年过去了。

作为一种储能技术,锂电池不算新。

至少,比物理原理尚未能够彻底克服的氢燃料储能体系,要成熟的多的多。

那么新能源车呢?目前基于锂电池储能体系的车,真的算”新能源”?早在很久之前,铅酸电池就被人弄上车尝试过了。都是储能体系,为啥铅酸不算新,锂电池就算新?

一切的”新”产业,其本质是,①物理化学原理支持低成本商业化,②国家机器引导”该新技术”全套产业链发展,③提高社会总体能源利用效率。至于这个技术体系本身”科学上”是”真新”还是假”新”,不是关键。

基于这三点,我们先思考清楚第一个问题。

中美合力发展锂电,通过②,干死日本?

我的意见是,①才是根本。锂电池跟氢气,本质是一个样,都是”化学储能体系”。那么,氢气的长时间高压力存储,如今搞定没?

液氢有三个特点。①跟氦气(He)类似,液化温度极低。②气化焓极低,几乎没有动力学阻碍,活化能过低。③液氢具备一定的H原子金属性,活性高,与储氢罐体反应。

目前为止,氢的储存,从物理化学原理上讲,可以搞定。但是,距离低成本搞定,还有很长的距离,悲观的估计,可能得等到人类光伏存储一体化能源革命成功,“能源”成本比2022年低一到二个数量级后,才能解决。

说回锂电池为基础的新能源汽车。第二个问题。

未来世界汽车产业链和消费市场的格局是什么样的?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确,车的”需求”是什么样的。

与智能手机彻底不同,车的需求是”丰富多样化”的。从A00到C,从叉车到云轨,使用场景极为丰富。

基于锂电池体系的新能源车可以吃掉几乎所有的现在燃油车使用场景吗?

我的看法是,如果混动也算新能源车的话,可以。

再次重复一遍。目前几乎所有燃油车的应用场景,均可以被基于锂电池储能体系的纯电/混动取代,并且,取代后综合热效率更高,使用成本更低。

基于上述的论述,最终回到题主问的问题。多年后,混动/纯电世界市场格局是什么?

五彩斑斓,各领风骚。

市场分布会逐渐变的跟现在燃油车时代的差不多,但是呢,制造品牌逐渐从欧洲日本美国转移到中国大陆。

与传统燃油车不同,混动/纯电的门槛低了一些些。燃油车不多见的ODM模式,会较大比例(乐观估计两成不到)出现在新能源车领域。

特斯拉一直占据高端?很可能往后走,随着美国制造业生存成本进一步逐年上升,特斯拉要么在中国继续建厂,要么走部分ODM模式。

特斯拉这个品牌的能量会维持很久,但是远远到不了苹果那种恐怖的高端控制力。原因有三。

一,车的需求极度多样化。以需求相对小众的单价高于25W的“高端”车领域。特斯拉的整车研发能力不足以吃掉所有需求。cybertruck几年了?交付了多少?另外,大六座SUV,MPV,特斯拉至今没啥动静。特斯拉之前的“1000W”辆的豪言壮语,居然想吃掉25W+的市场总容量?单凭model3modelYmodelX,很难做到。

二,车的功能本质是“运输”。苹果极其强大的高端统治力源自于智能手机的“软硬件”协同实现“通信、娱乐、购物、办公”等功能。并且,软件的重要性与硬件几乎相当,协同优化极为关键。做到软硬件协同的厂家有两个,一个是苹果,一个是华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后者被打断了腿。回到车。其最重要的功能是“运输”:把人和货物安全的从A地点运输到B地点。其他的如“娱乐”功能,其重要性远远低于“运输”。近几年宣传较多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本质上是“为了更好、更安全的运输”。软件的重要性,远低于“运输”。我的第一辆车是手动挡宝骏510,原价6.68W,算上购置税保险落地8W不到,这辆车唯一的L2级别辅助驾驶功能是“定速巡航”。几乎没有“智能”属性,只有“输运”功能的它,市场上依旧有不少需求。“自动驾驶”在长久的未来里,会是“辅助于运输的小众需求”,其大规模商用,优先公交、出租、摆渡这些“路径可控,里程量大”的需求场景。特斯拉即便软硬件做到了苹果那种一骑绝尘的水平,它对于“输运”功能的正向加成会有一些,但是,还不如它用圆柱三元的低安全性的负面影响来的大。

三,混动/纯电车的核心是三电,核心中的核心是“电池”。电机与电控(BMS)跟动辄几十度电的电池相比,重要性落下一大截的。对于最为核心的电池,跟踪收集分析电芯的全生命周期的大数据可以有效的改善从电芯单体到整车系统的优化。特斯拉选择一致性极高的圆柱电芯,可以一定程度上pass掉电芯本身的“数据收集”。国内一帮受制于CATL的车厂们,做梦都想拿到电芯单体的制造过程数据,但是C怎么可能给呢。特斯拉正在自建电池生产线,不过,押宝的对象是4680这种工程工艺难度极高、安全性一般的体系,2022年的今天,直通率刚过90%,交付量与成本不好看。电芯制造将长期成为特斯拉的短板。

那么,有没有一家企业,高端低端,大中小车型各种需求尽数可以通吃?

有。这家企业叫做比亚迪。并且,比亚迪的供应链体系,跟特斯拉几乎没有关系。电池从装备到原材料处理自己搞,电机电控自己做,整车制造装备自己造。比亚迪拥有轻轨,重型工程车,公交车等制造能力和经验。

王传福大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比亚迪有机会成长为苹果+三星合体的那种既有品牌又有全产业链能力的帝国型企业。参考以下回答:

如何看待比亚迪4月销量超10万台,夺得中国市场销量第一?-LiSSE的回答-百度58汽车https://www.zhihu.com/answer/2469449744

不过嘛,车的使用需求和场景极度复杂化。强如比亚迪,它能满足三成的用户和场景需求就已经极为逆天了(整个世界汽车年销量大约8000-9000万,三成是2400-2700万,均价17万计算,整车销售额达到4.08万亿人民币。参考:2021年苹果营收3658亿美元,汇率7计算,折合人民币2.56万亿)。

剩下七成,各个企业各显神通吧。

有生之年,可能有机会看到整个世界95%的”车”是混动/纯电。配相应的格局,有一家中国车企占据了世界近三成的市场份额,剩下七成,希望国产新势力好好争取,跟特斯拉一起共同分一杯羹。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22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