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网信办下架「滴滴出行」?此举将带来哪些深远影响?

如何看待网信办下架「滴滴出行」?此举将带来哪些深远影响?_58汽车

滴滴出行因未通过网络安全审查被下架,此举旨在保护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滴滴掌握大量地理和出行数据,其在美国上市引发数据泄露风险担忧。网信办此举显示了对信息安全的高度重视,并可能引发对中概股在美上市企业的全面审查。此举将促使企业更加重视数据安全和合规性,同时也提醒公众关注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不想你威胁国家安全。

美国有一个会计二号头目(即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不管法国,德国,中国,只要公司在美国上市,都要受到二号头目的审查,范围包括查阅工作底稿,检查现场等等。

我们当然不同意这种挑战底线的做法,直接给拒了。

地图上灰色地区是没有在美国上市公司的,绿色是配合二号头目检查,黄色是马上会开放限制的地方,红色是不配合。

绝大多数国家都接受了审查,唯独中国例外。

于是,美国就千方百计,想把我们纳入审查范围内。2020年5月,美国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里头有这些细则:

上市公司董事是不是党员,也要管?修改之后,明显更加针对中国。

于是,我们又出台了《数据安全法》。

不要觉得这种话只是废话。

只有被法律白纸黑字写到章程之后,才意味着普遍执法的可能。

这是第一步,定性。

滴滴这段时间做了个什么事呢?

前几个月,滴滴大数据杀熟闹得沸沸扬扬,没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一扭头,6月30日党的100周年,滴滴官网上看不到敲钟的照片,滴滴员工也不能发朋友圈,他逮到这个极为掩人耳目的时机,低调上市了。

滴滴这么做是不是厚道,各位自有评判,规范马上就来了。

(一)产品和服务使用后带来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被非法控制,遭受干扰或破坏,以及重要数据被窃取、泄漏、损毁的风险;

(二)产品和服务供应中断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业务连续性的危害;

(三)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开放性、透明性、来源的多样性,供应渠道的可靠性以及因为政治、外交、贸易等因素导致供应中断的风险;

(四)产品和服务提供者遵守中国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情况;

(五)其他可能危害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因素。

五条内容,已经说的很直白。

既然某人纯粹从个体自我中心出发,漠视集体安全。钱不想少赚,那么该你承担的责任,一个也不能少。

这是定则。

接下来,第三步,定量。

滴滴先是7月2日停止注册新用户,7月5日,APP下架。紧接着,今年在美股上市的公司,boss直聘,货车帮,运满满,也陆续接到通知,停止注册新用户。

未按照要求进行网络安全审查,将面临停止使用,罚款最高采购金额10倍,责任人员最高10万元。

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内容,要求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步审查,可以延长15个工作日。并且网络审查办,要求提供补充资料,运营者提交资料的时间不计入审查时间。

配合审查的情况下,30~45个工作日,不配合,那么这个事件就搁着。

自己考虑怎么办。

国家安全风险,不防怎么样?

1956年美国空军战略司令部制订的一份绝密文件,《1959年原子弹需求研究》,B站有个专门讲这个事的视频。

这份文件以社会主义阵营的1200个城市作为摧毁目标,往哪个坐标打,投放多少枚核弹,每个城市都有详尽的计划。

比如说对准天津的7枚核弹,目标有:军校,燃料库,港口,国家电网,政府指挥中心,等等。

直指要害,力求一次摧毁,能让整座城市彻底瘫痪。

这个视频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座城市都有一个275的目标代号,这个代号的释义是:人口。没错,他们曾计划杀掉我们每一个人。

国土安全,与我们所有人息息相关。

滴滴在中国拥有3.7亿年活跃用户,1300万活跃司机,出行日均交易量2500万次,是出行基础设施。

在城市里,滴滴一天行程几百万公里,几万辆车实地测绘数据。只要数据层次够丰富,能推测出中国交通节点,人口聚集区,甚至比规划局更了解市政交通。

滴滴内含的数据,战略和军事意义重大,一旦发生不可挽回的意外,后果极其可怕。

这就是为什么,网信办对其他的APP还算宽容,10天内做整改检讨就好,像keep,今日头条等等。

而这些在美上市,又掌握地理或个人信息的中概股——boss直聘,货车帮,运满满——审查强度立马拉满,不是停止新用户注册,就是下架。

你们集体到纳斯达克敲钟,体量做的挺大,接受审查没问题吧?

想要商业价值固然没错,兼顾集体安全,上车前过一道安检,这要求不过分吧?

当年棱镜门事件,让世界看清美国嘴脸,至此之后,各国信息安全提上日程,我们也着手建立信息防火墙。

这些海外公司,未必犯了什么大错,不一定是大家口诛笔伐那样扣上叛国帽子。

真实情况,更像是我们自发的一次信息保卫战,阻止美国二号头目对国内数据进行审查,不给他们趁虚而入的机会,保障信息网络安全。

国家网信办安全协调局局长赵泽良说过:

先审,后查,很多海外上市公司已经接到通知。

审查还会继续,我们拭目以待。

以上内容由58汽车提供。如有任何买车、用车、养车、玩车相关问题,欢迎在下方表单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快捷、实用、全面的解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58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r.58.com/723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