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快半年没收入了,一家老小还得过日子,还是自寻生路吧。”
“从头到尾都是骗局,我们都想再去举牌堵门讨薪了。”
“高管都跑了,剩下我们这群底层的吊死在这颗树上。”
6月3日,据多位博郡汽车员工爆料,该公司从当周起与部分员工签订待岗协议书。
员工认为,博郡是在“变相裁员”。

根据协议书中的内容,待岗期限为2020年6月1日到2020年12月31日,在此期间,公司每月将向员工发放2480元的生活费。
上海博郡汽车的一位员工称,因为此前的工资还没有结清,“有不少员工都选择签了”。
在博郡百度贴吧里,可以看到更生动而惨然的怨声载道。

贴吧中活跃着不少疑似博郡汽车员工。从他们讨论的内容来看,大部分在“呼吁”别签字,让公司进行赔偿。
早在4月份的时候,天津博郡近800余名员工进行了一场集体讨薪活动,原因是博郡已经3个月未能给这些员工发放工资和缴纳社保。
随后,这场讨薪行动不了了之。
伴随着此次“变相裁员”的事件爆出,似乎也表明博郡正深陷极度严重的财务危机,生计难为。

1、发不出的薪水,还不完的欠款
对于此次的事件,博郡方面表示:目前投资方已经入驻尽调,投资方要求公司根据实际项目需求进一步精简人员。
按照计划,公司将从6月1日起保留目前总人数约70%的员工在岗,后期将根据融资进展和项目需求协商返岗。
但事实是否如此,这尚且还要打个问号。
据博郡汽车的一位员工回忆,早在去年10月,公司就出现了资金链紧张的问题,“当时的出差报销就开始下不来”。
“公司一直在说,总计10亿元的投资1月到账”,上述员工表示,直到1月初,南京博郡汽车出现社保断缴的情况,“大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这背后,员工也愈发质疑博郡所宣称的“投资”的真实性。

而除了员工欠薪的纠纷外,博郡如今还面对着产品交付延期、管理团队离职、员工讨薪、供应商追债等诸多问题。
2019年,博郡汽车市场营销和销售副总裁陈曦、市场传播总裁张震、002号员工营销副总裁张天、主管三电的张志伟相继离职。
除了核心高管的相继离开之外,供应商也因被拖欠货款选择停止供货及时止损。
上市公司北斗星通今年1月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其应收账款减值预计5100万元,主要来自众泰汽车和博郡汽车。
公告称,博郡汽车对公司的应收账款从2019年7月便开始逾期,目前整车项目处于停工状态。
一位上海博郡的员工表示,“因为供应商的欠款金额普遍比较大”,有不少供应商上门“讨债”,员工们则在找工作的同时申请仲裁。

员工人心散、供应商反目、管理团队离职,这几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被视为初创企业的死穴。
但博郡一个都没有错过。而与传统车企一汽夏利的合作,似乎也没有实现共赢。
这一切预示着,博郡这艘船,快要沉了。
2、这艘沉船,还有“补漏”的机会吗?
当然,别看博郡这艘船浑身上下都是“漏水洞”,但只要资金到位,这些洞立马就能补上了。
问题是,博郡还能找到钱吗?

据2019年6月博郡公布的第6轮融资信息显示,其获得一笔金额为25亿元的投资。
不过据内部员工透露,至今这25亿元并未全部到账。
即便余下的投资在近期内全部到位,恐怕也很难处理掉目前的烂摊子,更遑论iV6的量产与交付。
就当下而言,博郡想要脱离困境只有两个方向:政府资本的介入,海外资本的持续投入。

蔚来在与北京亦庄国投融资合作不了了之后迅速达成与合肥的合作,成为疫情期间新势力们为数不多资本层面的亮色。
这也给了博郡一个想象的空间:上海、南京、天津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地方政府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投资者?
就各地形势而言,造车新势力们几乎已经与国内所有“有志于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地方政府进行过多次深入交流。
换句话说,能拿到的钱早都已经拿到了。

如今,想要迅速地与某个地方政府就产业方向达成共识,可能性渺茫。
而海外资本或许是博郡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遗憾的是,“低调”的博郡并没有像拜腾一样在过去几年中于国外的车展及科技展亮相。
更何况海外资本即便有心发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似乎也轮不到博郡。毕竟这个市场上有很多更好的选择。
由此,这两个融资方向虽然具备一定可能,但机会不大。
可以想象,在没有外部资金的帮助下,博郡这艘船将会不断“下沉”。
而随着时间推移,博郡身上的“漏水点”也越来越多,面临的处境也愈发艰难。

3、写在最后
几年前,博郡汽车创始人黄希鸣也曾有过美好的理想。
他说,“如果博郡不争做一个百年企业,只是在时代中间做弄潮儿,做几年就死掉了,没有任何意义。”
黄希鸣没有料到的是,几年时间过去, 当理想照进现实,资金问题成为了“击溃”博郡汽车的关键一剑。
至于未来,还希望博郡汽车能够尽快“脱身”,不然造车终归只能是黄粱一梦。
本文来自转载至功夫AUTO,不代表58汽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